黑龍江日報10月27日訊 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大批進入城鎮,誰來種地?如何種地?這些問題成為需要破解的難題。對此,巴彥縣積極探索實施了『土地托管+金融服務+農業保險+糧食銷售』的『一條龍』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體系,今年全縣土地托管服務面積達到52.18萬畝,讓農民擁有了『田保姆』。
『農業生產托管是農戶等經營主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完成的農業經營方式,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聯接小農戶的有效機制,是服務規模經營的主要形式。』據巴彥縣副縣長譚麗穎介紹,巴彥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全縣耕地面積344.5萬畝,人口70萬,其中農業人口58萬。近年來,巴彥縣積極探索實施以土地托管為主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根據農戶的不同需求,合作社提供了全托、半托兩種土地托管服務。『全托』主要針對不願種地又不想丟地的農民,由合作社統一供種、統一耕種、統一施肥、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半托』主要針對種地勞動力少、技術不足的農民,合作社負責『耕、種、收』等主要作業環節,農戶自己負責田間管理。
據譚麗穎介紹,通過項目帶動,今年全縣土地托管服務面積達到52.18萬畝,比2019年增長90%。其中,全程托管面積15.7萬畝,預計實現糧食增產6261萬斤,增加農民收入4383萬元;社會化服務農戶1.9萬戶,比2019年增長65%;解放農村勞動力2.3萬人,務工創收2.8億元;培育服務主體38個,比2019年增長46%。
針對一些農民在土地托管以後無事可做的實際情況,巴彥縣組織合作社和農民進行二次牽手,鼓勵農戶到合作社打工增收,特別是大力鼓勵引導那些擁有農機具因托管土地而閑置的農戶帶設備入社。目前,全縣有865名托管了土地的農民到合作社進行打工賺錢,人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有638戶農民帶設備1376臺(套)入社,年均每戶分紅2萬元以上。
據了解,下一步,巴彥縣將持續加強規范管理,提高服務標准,不斷探索創新托管模式,進一步提昇農業保險保障能力,推動全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再登新臺階,為農民增收和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