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西安區中興村體驗朝鮮族風情。

游客在海林市七裡地村流連忘返。
黑龍江日報10月28日訊 國慶中秋『雙節』,牡丹江市旅游市場一掃疫情帶來的陰霾,出現了全面恢復的好勢頭。節慶8天全市共接待游客106.2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9億元,同比分別恢復78.7%和74.3%。鏡泊湖、威虎山影視城、東北虎林園等知名景區受到省內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等外地游客及本地市民的推崇。其中,鏡泊湖景區到訪3.77萬人次;牡丹江橫道東北虎林園到訪1.53萬人次。
在寧安市,小朱家、玄武湖農業公園等有機農產品受追捧。游客進入鄉村旅游點,體驗田園收獲景象的同時,熱衷於農家樂餐飲,並購買郵寄當地土特產。
在海林市,鄉村旅游異軍突起。七裡地村開發建設了金溝水街景觀,形成村內小型瀑布,接待游客超過5萬人。水街兩側的豆腐坊、煎餅坊、面食坊等新興業態很受游客青睞,游客一面品嘗、一面購買,面食坊最高一天銷售額2000多元。
這些,只是牡丹江市文化旅游發展的一個縮影。
今年9月5日,以市委書記楊廷雙在第三屆全省旅發大會上接過會旗為標志,第四屆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就正式進入到了『牡丹江時間』。全市上下樹立『爭當標杆、爭創一流』的意識,立足優勢、彰顯特色,辦好一屆不一樣的旅發大會,也開啟了以文化鑄魂、彰顯魅力的文旅融合『加速模式』。
實現從觀光旅游向休閑體驗旅游轉變、向文化旅游轉變、向研學型旅游轉變,做足文旅融合大文章,牡丹江能否C位出道?
有資源 文旅融合『富礦』多
文旅融合,牡丹江有最佳的資源。
牡丹江作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悠久的歷史饋贈了眾多文明瑰寶,慷慨的自然賦予了一片秀美山川,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為文旅融合提供了豐富資源。
這裡有光輝閃耀的紅色記憶。牡丹江是英雄的熱土,充滿傳奇色彩的《林海雪原》就取材於牡丹江,曾經伴隨了一代人的成長。中國空軍的搖籃——牡丹江老航校,二戰史上最大和最後被摧毀的日軍防線——東寧要塞群等歷史文化資源極為豐富。
再細細品味,牡丹江又是一方文化沃土。從商周到滿清,這裡一直是北方少數民族居住地。鶯歌嶺文化、唐代渤海文化、清代寧古塔流人文化、近代『闖關東』移民文化、東北抗聯文化、開發建設北大荒的知青文化,多種文化傳承交融。
文旅融合,如何實現1+1>2?近年來,牡丹江市堅持『旅游+』優先,加快文旅融合,接待游客總量、旅游業總收入連續多年實現『兩位數』增長。目前全市旅游從業人員達到3.5萬餘人,間接帶動就業20餘萬人,直接帶動19個相關產業發展,對全市GDP貢獻率達到25%。通過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湧現出以唐滿文化、和音樂器、狼圖騰旅游、貳飛文化傳媒、渤海靺鞨繡、怡馨園康養服務等為代表的一批文旅企業。西安區中興村、寧安市上官地村通過發展民俗游、鄉村游,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培育優質的文旅產品,滿足更多的消費新需求。在西安區,積極搶抓牡丹江市承辦全省『旅發大會』機遇,堅持把籌備大會與項目建設、文旅發展、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在中興村打包推出了印象中興繽紛水岸、中興稻田環湖觀光小火車、朝鮮族非遺展示館、中興年畫館、觀光民宿群、盛雙盛高麗人家、中興裡韓屋村民宿、游客服務中心等8個特色文旅項目,把中興村打造成為農村文旅融合發展的新亮點。
有作為 業態創新正當時
牡丹江市搶抓承辦全省『旅發大會』機遇,明確了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轉型昇級的方向,提出了智慧旅游、數字文化走在前以及文旅項目爭優的目標。
釋放科技資源優勢,推動旅游業智慧化智能化。牡丹江市科技資源富集,與省科技廳開展了廳市合作共商,與哈工大、東北林大、八一農大、省工研院、哈獸研、清華大學等20多所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人纔工作站和『頭雁計劃』工作室,深化產學研合作。
以科技增強產品的體驗性,牡丹江推動高新技術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擬恢復渤海皇城、林海雪原、中東鐵路等歷史風貌,讓文化遺存『活』起來;借助科技手段強化旅游產品營銷,推出一批雲端地域旅游產品,增強游客對牡丹江的向往度;牡丹集團智慧科技館項目將成為智慧體驗與場景實體相融合的體驗型項目引爆點。
以科技增強服務的功能性,牡丹江加快推動旅游發展數字化轉型。通過搭建『一部手機游牡丹江』服務平臺,提昇全市旅游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智慧營銷水平,為旅游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消費新需求催生新業態,民宿發展也正在牡丹江大放異彩,湧現了西安區『中興裡』民宿、海林市七裡地村『棲裡』民宿、寧安市上官地村『上官民居』和小朱家村民宿等一批網紅民宿,不僅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還傳承發展了當地特色文化,
讓特色文化『亮』起來。綏芬河正在圍繞天長山、地久山建設愛情谷公園,做好『天長地久』文章,用文化創意吸引游客、引爆市場。
讓文創產品『熱』起來。牡丹江搶抓中央電視臺正在該市拍攝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的時機,大力發展影視產業,提高游客和群眾參與度,全力打造林海雪原影視基地,叫響『南有橫店,北有橫道』品牌。
如今的消費者不再滿足於到景區『打卡游』,更願意選擇看民俗、看歷史、看文化,越來越追求個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品質旅游。牡丹江積極探索跨要素、跨行業、跨區域、跨時空融合旅游資源和延長旅游產業鏈的新模式,注重打造『慢旅游』業態,大力發展『夜游經濟』,推動夜游從『亮化』到『美化』再到『文化』提質昇級,讓游客真正停下來、住下來、參與進來。
有期待 項目建設添動力
文化旅游產業要實現大發展,離不開一個個項目的支橕。
愛熊貓小鎮項目啟動建設、遠東國際商文旅小鎮項目一期預計明年8月投入運營。牡丹江市圍繞承辦旅發大會,突出文化、旅游資源特色,第一批共確定23個重點推進項目,預計總投資達68.61億元,涵蓋景區開發、運動康養、產業融合、特色小鎮、基礎設施等方面。
目前項目已全部啟動,其中進入實施階段的16個,進行前期籌備的4個,已投入運營的3個。還有各部門和相關縣(市)區強化主動對上爭取,共組織申報10餘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文旅開發項目,預計總投資近10億元。
老景區提昇持續深化。鏡泊湖北門旅游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和火山博物館項目已經列入國家項目庫,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景區智慧旅游平臺建設和景區環境提昇工程正在推進。玄武湖國家現代農業公園項目已於7月初投入運營;渤海國遺址公園整體提昇項目已經聘請清華大學專家進行規劃,游客接待中心改造、觀光車服務與智慧導覽、講解系統建設和智慧體驗項目已經列入改造提昇計劃。其他A級景區、旅游重點村和鄉村旅游示范點,也積極按標准進行整治提昇。
城市風貌整治不斷加速。調整全市近兩年城市基礎設施改造資金投向,支持旅發大會關聯項目實施。北岸江堤路和菜園街改造提昇項目工程過半,東四條路右岸公園改造項目規劃已經完成,西十一條路至西八條路江濱公園改造、沿江兩岸綠化亮化提昇和牡海觀光公路綠化項目已經列入啟動建設計劃。
文化與旅游攜手,產生『疊加效應』,一系列文化旅游節會品牌必將成為牡丹江『生金孵銀』的有效載體。今後,牡丹江文旅產業發展又將開啟怎樣的新征程,又將為新時代牡丹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帶來怎樣的新動能?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