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30日訊 隨著5G基站快速投建,5G商用不斷深入,大眾對5G的關注度也不斷提昇,隨之而來的關於5G的一些謠言也接踵而至。為了粉碎謠言,幫大家認清真相,大慶日報邀請了大慶聯通5G共建共享工作組副經理魯建成,請他講講關於5G的那些事,讓大家對5G有一個更准確更深入的了解。
謠言1:5G到來,4G不能用了
網傳進入5G時代後,我們的4G手機就徹底沒用了。實際上,5G既是對4G的顛覆,也是對4G的延續。
5G有NSA(非獨立組網)和SA(獨立組網)兩種部署模式,其中NSA模式就是依托現有4G來進行混合組網,擴充網絡容量和覆蓋,這是一次從4G到5G的平滑演進過程,而5G獨立組網(SA)就是建立端到端的全新5G網絡。
實際上,5G網絡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4G網絡與5G網絡共存,甚至部分2G或3G網絡還能持續運行。
謠言2:5G網速更快,基站輻射更大
關於5G最大的謠言就是更快的網速會帶來更大的輻射,搞得人心惶惶。可事實上,5G的提速並非依靠加大基站的發射功率,而是通過擴容傳輸帶寬、提昇抗乾擾能力以及接收靈敏度實現的。另外,跟傳統的大型基站相比,現在的5G基站輻射相當低,比家裡的吹風機和電磁爐都小,所以沒有所謂的輻射困擾。
實際上,我們國家有嚴格的電磁波輻射執行標准,規定所有基站輻射不得超過40微瓦,美國是600微瓦/平方厘米,中國連它的1/15都不到,所以5G輻射控制在標准以下,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有趣的是,早在4G剛面市時,網上就有過諸如『4G帶來更大輻射』『經常用4G上網可致癌』等謠言,最後被事實粉碎了。
謠言3:5G信號致癌
網上曾經有一篇名為《不可告人的秘密——可怕的頻率:5G時代的潛在危險》的文章瘋傳。文章稱,5G會導致心髒節律改變、基因表達改變,甚至會損害DNA,會致癌。
實際上,早在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制訂了『國際電磁場計劃』,以調查人體長期暴露在極低頻電場和磁場中是否會危害健康,該項目於2008年發布了評估結果: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存在一致的證據,證明接觸射頻場強度低於造成組織發熱的限值,會產生不良健康後果。
射頻輻射的能量只能輕微移動或振動分子中的原子,而不足以電離它。這證明,射頻輻射不會通過破壞DNA而導致癌癥。
謠言4:5G將取代WiFi
相比如今的4G網絡,5G網絡速度會更快,並且應用的范圍也將更廣。所以,有人認為,在5G時代,WiFi或許會被取代。
實際上,過去的一二十年,蜂窩網絡與WiFi相輔相成,共同承擔無線流量。蜂窩網絡從4G向5G演進,WiFi技術也在進步。
5G網絡可以支持廣域覆蓋和局域覆蓋,對於用戶來說,體驗感會更好,但此仍需要基於有限寬帶的WiFi來補充覆蓋和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