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3日訊 一粒稻進入米廠要經過38道工序纔會成為一粒可以裝袋出售的米。東北大米為啥優秀,不僅僅是因為水土好、品種優,也不僅僅是因為種植技術過硬,還因為日新月益的現代化生產流程,保障了每一粒米的質量與口感。
方正縣是一個農業小縣,卻是一個水稻強縣。這裡耕地面積126萬畝,其中水田就有100萬畝。走進方正縣的大米加工企業,記者強烈地感受到現代化生產技術為大米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遷。
大米生產不再受季節限制
走進方正縣新龍米業的自動化生產車間,幾乎看不到工人。新龍米業的技術總監郭興剛告訴記者,從原糧入倉、雜質剔除,再到拋光、色選,他都可以通過筆記本電腦來控制,整個車間只需要他和1名工人就可以完成工作。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樣一個生產車間每天最多可生產1200噸大米。
『以前生產大米冒煙咕咚,哪像現在窗明幾淨的。那時三四個工人一天累死累活也就能加工四五噸大米。』回憶起米廠從前的樣子,新龍米業采購經理王德龍深有感觸。
30年間米業生產的變化也讓王德龍感慨不已:『上世紀90年代初,每年大米只能從10月加工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因為到了夏天農民手裡就沒有原糧了。也正因如此,我們的大米「走」不遠,最遠只能賣到賓縣、哈爾濱市區和肇東等地。現在不同了,我們有了5000噸的恆溫倉,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大米,而且因為保存得當,口感幾乎與新米沒有差別。現在省會城市都有我們的銷售網點。』
從季節性加工到全年生產,從『走不遠』到『走得遠』,現代化的設備讓越來越多的人,品嘗到了方正大米的美味,也讓方正大
米的品牌越叫越響。
米飯裡乾乾淨淨
為什麼現在的東北大米顆粒均勻飽滿,沒有碎米,也沒有沙子?秋然米業的負責人顧冰松講了一段經歷。有一年,北京的一家單位訂購了秋然大米,顧冰松送米進京。但是對方說大米裡有草籽,每斤扣掉了0.2元。
這件事深深觸動了顧冰松,他咬牙花65萬元購置了色選機。那是一臺韓國機器,1小時能篩選出2噸大米中的雜質。但是,顧冰松告訴記者,現在這臺機器也已被他淘汰了,他現在用的是國產色選機,1小時可篩選15噸大米,韓國機器都已退出了國內市場。
『色選機的燈管要像手機一樣,隔幾年就要更新換代,米粒中如果有黑斑、腐白、粒不成的,都會無處遁形。』王德龍說。也正因如此,方正大米纔會在市場中有了品質的保障。
大米成了更有營養的食品
水稻當中95%的營養集中在重量僅佔水稻3%至5%的胚芽和糊粉層中,長期以來國內的水稻存在嚴重的過度加工問題,在加工過程中造成了胚芽等營養物質的大量流失。哈爾濱工程北米科技有限公司CEO趙陽說,針對這一痛點問題,他們研發了水稻適度加工技術,通過專利技術將糙米粗纖維進行精准剝離,完整保留大米胚芽和部分糊粉層,這樣既保留了營養,又達到了精白米的口感。
趙陽告訴記者,大米胚芽中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各種微量元素。長期食用胚芽活米能夠降低血清膽固醇,軟化血管,提高人體的新陳代謝能力。他們通過水稻適度加工技術,結合方正本地的優質水稻資源,可以提昇方正大米產量、增加方正大米品類、提高方正大米價值。
未來,北米科技將在方正建立活米智慧工廠、水稻適度加工產業研究院,形成『方正活米』公共品牌、建立水稻適度加工設備生產基地,進行本地、周邊、全省、全國推廣,最終建立水稻適度加工產業園,將方正打造成中國首個『活米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