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11月6號,黑龍江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主題是發布《黑龍江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林奇昌介紹有關情況,省生態環境廳二級巡視員遲曉德、省農業農村廳畜牧處處長李亞立、省統計局能源處處長付慶武回答記者提問。


農業污染源普查主要包括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業、地膜和秸稈五個方面。普查共涉及種植業縣區139個,水產養殖縣區124個,畜禽養殖縣區143個,畜禽規模養殖場6477個。
普查農業源水污染物排放量為:化學需氧量44.7萬噸,氨氮0.64萬噸,總氮4.2萬噸,總磷0.53萬噸;秸稈產生量為8282萬噸,秸稈可收集資源量7052萬噸,秸稈利用量5436萬噸;地膜使用量1.3萬噸。
通過普查,全面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為進一步打好農業污染防治攻堅戰打下堅實基礎,為建設綠色大糧倉提供了有力支橕。
普查工作中,做到『四抓四到位』:
抓投入,組織領導到位
成立農業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及辦公室,配備專職人員,印發省級實施方案,安排專項經費433萬元。各地也成立農業污染源普查機構,落實專項普查經費172萬元。
抓技術,專家支橕到位
組織專家加強技術指導,在普查方案制定、典型調查、原位監測等方面提供全程技術支橕。結合普查專業性較強的特點和入戶工作需求,選聘農業污染源普查員742名,普查指導員195名。
抓聯動,質量控制到位
按照『國家-地方-實施機構-實施人員』四級聯動要求,開展質量控制,確保普查數據質量全程可追溯。各地編制區域質控方案,建立健全普查責任體系,組建質控隊伍,認真執行質量管理制度,開展數據核查和質量評估。
抓動員,宣傳培訓到位
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源普查,組織培訓600餘人次,印刷宣傳手冊1000餘冊、轉發各類信息1000餘條,為普查工作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