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大慶斫琴人,遍尋佳木傳古音
2020-11-18 09:38:49 來源:大慶網  作者:兆文 姚忠源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1月18日訊 核心提示:大慶圖書館103展廳,48床古琴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

  一位來自上海的觀展者感嘆:『大慶真是個有文化的城市,我在上海也沒看到這樣的古琴展。』

  一名北京的參觀者對主辦者劉文濤說:『你應該去北京辦展會,傳統文化不應該只屬於大慶,更應該屬於全國。』

  古琴,在古代被稱為琴、瑤琴、玉琴、七弦琴,近代為與西方樂器區分,在名字前面加上一個『古』字,稱作古琴。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琴棋書畫,古琴位居首位。可見,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內涵。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了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名列其中。

  由大慶市圖書館主辦、大慶市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會、大慶市古琴演奏與斫制研究會共同舉辦的『漢風琴韻·匠心傳承』古琴作品展,在全省尚屬首次。

  迷琴30年

  讓城市文化更豐富

  初見劉文濤,記者怎麼也無法將他與古琴聯系到一起。印象中,執迷古琴者,一定儒雅清瘦、仙風道骨。

  可眼前的劉文濤,身材魁梧,不善言談,看到記者的到來,說了『歡迎』二字之後,便是搓著一雙大手,憨憨地笑著。

  但談起古琴,劉文濤卻斂起笑容,從容不迫,如數家珍。

  『這是仲尼琴、這是伏羲琴、這是神農琴……』每一床琴,在劉文濤的講解下,仿佛都被賦予了生命,傳出『善哉乎古琴,湯湯乎若流水』的雅樂。

  從古琴文化,到伯牙子期;從歷史演變,到文化傳承。劉文濤對古琴的理解和詮釋,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劉文濤16歲學琴,24歲開始斫琴,接觸古琴到現在已近30年。

  他不僅是古琴演奏家、斫琴師,還擔任大慶市古琴演奏與斫制研究會會長,

  他告訴記者:『近30年來,我全身心投入古琴演奏和古琴斫制,為的就是弘揚傳承古琴文化。我要把古琴文化在我們油城傳承弘揚下去,為油城添彩,讓大慶城市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展會當晚

  一束鮮花擺到恩師墓前

  1993年夏,一個皮膚黝黑,說話憨聲憨氣的小伙子走進了齊齊哈爾龍江歌舞團。一進歌舞團的大門,就要見團長孫德海,說自己是拜師學藝的。這位小伙子就是劉文濤。

  或許是心有靈犀,或許是注定的緣分,孫德海很快和他見了面。通過交談,孫團長發現,這個小伙子有學習古琴的天賦,便收他為徒。

  說起孫德海,可是不一般。孫氏家族是樂器演奏世家,在吉林省梨樹地區提起孫家班,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孫德海繼承了祖傳的樂器衣缽,後遷入黑龍江,在大慶居住。是我省著名的樂器演奏家、發明家,尤其在古琴、古箏、管、嗩吶等方面,有著獨到的造詣。

  拜師孫德海後,劉文濤正式走上了學習古琴之路。

  從抹、挑、勾、剔,到吟、猱、綽、注的指法,再到《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曲目,劉文濤不負師望,彈得超凡脫俗,得到恩師的首肯,經常帶著他參加各種演出。

  劉文濤對恩師既敬又怕,敬的是恩師的德和藝,怕的是恩師的威和嚴。

  一次,劉文濤在練習古曲《鳳求凰》時,有一個音他認為不重要,可有可無,便經常采取偷懶的辦法,一帶而過。

  很快,他的小聰明被恩師發現,嚴厲地呵斥了他。

  孫德海告訴他,樂曲中的音符就是演員的臺詞,每個音都代表一個字甚至一句話,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怎麼能隨意含糊呢?

  待他琴藝小有所成,恩師孫德海又開始教授他斫琴技藝。所謂斫琴,就是老百姓口中制造琴的意思,『斫』是按照制琴的工藝,需要刀劈斧砍的工序,故稱斫琴。

  在制造第一把古琴時,劉文濤經常把手弄傷,疼得他直掉眼淚。

  但他不敢放棄。因為,恩師告誡他,古琴技藝不僅是個人的一技之長,更是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要他一定把這國寶級的古文化傳承發揚下去。

  劉文濤記住了恩師的話。

  這次舉辦琴展,也是恩師多年的夙願。遺憾的是,恩師再也看不到劉文濤的古琴作品,再也聽不到他的演奏了。

  在『漢風琴韻』古琴展開展的當天晚上,劉文濤特意來到恩師的墓地,不禁潸然淚下。

  他在墓前莊重地擺上一束鮮花,告訴恩師,自己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古琴藝術正在油城發揚光大……

  為斫古琴

  尋佳木踏遍大江南北

  彈奏古琴,泛音空靈清越,散音松沈曠遠。不僅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更有著淡遠清幽的審美,所以要制造一床古琴,首先對材質有著極高的要求。

  斫一床好琴,需要300年以上的老木材,再經過幾年的乾燥、定型,最後經過斫、磨、漆等多道工藝纔能制成。這樣,手工斫一床好琴,至少要2至5年的時間甚至更久。

  為尋找斫琴原材料,劉文濤走遍了大江南北,很多朋友也都幫他留意哪有老木料。

  一次,一個朋友告訴他,在巫山縣有一處幾百年的老房子要拆,拆下的房梁要當柴火燒掉。

  劉文濤馬不停蹄趕到,跟當地人談起了買木料的事。

  若是當柴火燒火並不值錢,但實在的劉文濤告訴當地人,他買木料是為了制造古琴。當地人坐地起價,本來幾百塊錢就能買下來的木材,漲了近百倍。

  但劉文濤還是妥協了。他告訴記者,看上眼的木料就如同一見鍾情的戀人,看到的第一眼就決定,是它了,再也不分開。

  還有一次,他到牡丹江林區尋覓木材,在朋友的幫助下,發現了兩塊松油木,當地人叫做明子,是引火做飯之物。可在劉文濤的眼裡,卻是寶貝。

  他用兩個麻袋將松油木裝起來,坐汽車倒火車,一路顛簸,扛回了大慶。

  回來後他沒敢貿然行事,這塊被他稱為『北沈香』的松油木在他家靜靜地躺了4年。

  後來,當這塊松油木變成一床古琴時,劉文濤長跪不起,心中默默地告訴恩師,他完成了他老人家的遺願。

  目前,這把古琴是劉文濤的鎮店之寶。

  經過20年的籌劃和准備,如今48床古琴形態各異。每床古琴都有其獨特的故事。

  一名參觀古琴展的小朋友對媽媽說:『我看到真的古琴了,以前都是在電視和書本上看過的。』

  這句話,留給劉文濤深刻印象,他覺得,自己至少讓大慶的下一代懂得了什麼是古琴,什麼是古琴文化和傳統文化。

  劉文濤告訴記者,通過這次古琴展,他發現,古琴藝術在大慶很有市場,尤其看到孩子們那純淨好奇的眼神,他覺得,古琴文化大有傳承和發展的希望。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