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3日訊 很多人都知道『鑽井苦,油建累,又苦又累作業隊』這句話,但是,自從工程建設公司推行新的施工模式後,一改往日『油建累』的『老面貌』,正大步奔向現代化。
懶人做飯最好的辦法,就是買半成品的『淨菜』,再按照配方,下鍋翻炒,一道美味的菜就出鍋了。
基礎建設要提高效率,同樣可以買『淨菜』,有了全新的工廠化預制模式,從此端給前線的盤子裡,不再是粗糙的原材料,而是立等可用的標准件。

機器人工作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智慧工地將現場情況盡收眼底。

前線預制工作站可提供『私人定制』。
『後廚』裡,建材公司鋼結構公司的機加預制區,有一個明星站點——機器人工作站。它是預制附屬配件、進行標准化焊接和快速定型的『機械能手』,設置好程序後,能自動執行命令預制標准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力投入。
記者了解到,在前線板房裡的前線移動式預制工作站和現場簡易預制平臺,可根據施工現場需要『私人定制』,在流程上實現共享預制加工資源,就好比打開袋子,簡單清洗,即可入鍋翻炒。
半成品的『淨菜』是拿到手了,可是萬一『炒菜』都不會,可咋整?
人家還有『智慧工地』,『智慧工地』是一種管理模式,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錯綜復雜的現場管理,變為脈絡清晰的業務管理,可輕松應對各種地區覆蓋廣、施工環境復雜、人員設備密集的油氣田地面建設項目。
監控全場覆蓋,現場施工情況盡收眼底,2個人就能完成以前好幾個人的監督任務,可視化的方式,讓管理者能夠在PC和移動端實時查看視頻畫面監控信息、進度、安全、質量等,重要參數、數據、指標實現智能掌上安全監督。
『智慧工地』還在人員管理和環境風險監測上發揮著『管家』作用,面部識別門禁,拒絕不合格人員進入;智能視頻分析,預警不安全行為發生;采集環境數據,監控不適宜施工因素;智能助手,助你在『零風險』的環境中,安心做好『滿漢全席』。
記者了解到,工程建設公司打造的設備集中運維管理平臺,是油田首家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不僅盤活了閑置設備,強化了集中管理,更實現了節能減耗、降本增效。過去是『人找數據』,現在是『數據找人』,掃一掃設備上的二維碼,這臺設備的基礎信息、加油記錄以及操作規程自動跳轉,一目了然。『檢、修、保』三站資源整合,信息共享,預約式修保服務,巧妙化解工期繁忙與維保設備的矛盾。
過去『各自為戰』,現在『盤活閑置』,GPS遠程監控,讓設備全員在線,即使是萬裡之遙的外部項目部,設備的使用情況也能了如指掌。
以前調用設備逐一詢問,隨機安排。現在依靠平臺,可按距離、條件優選設備,『就像滴滴快車,就近的設備就可以成為「快車」』。過去『落到筆端』,現在『動動指尖』,設備『一機一檔』電子化管理模式,形成一次錄入、全員共用、終生可查的全生命周期數據庫。無紙化辦公,管理成本立省35%,基礎數據管理整體工作效率提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