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大同區連克難關再迎豐收年 全年生產糧食10.2億斤
2020-11-25 08:24:32 來源:大慶日報  作者:趙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1月25日訊大同,再次迎來全面豐收的一年。作為我市傳統農業大區,今年以來,大同區克服疫情影響高質量備春耕,克服臺風影響提速度搶秋收,全年糧食作物產量超過10.2億斤,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3萬畝,南銷硬果番茄、無籽西瓜、有機菜花等果蔬12萬噸;一產增加值預計超過41.5億元,增速3%。

  對大同區來說,豐收年並不少見。然而,在這樣一個災害頻發的特殊年景,豐收既來之不易,又彌足珍貴。

  春節剛至,備春耕工作尚未開始,突如其來的疫情就為大同區今年的農業生產設置了第一道障礙。為了保證農業生產,大同區全員行動,通過協調金融部門、擴大信貸規模、推行農戶聯保等措施,確保3.15億元春耕資金籌備到位;下擺種子、化肥、農藥、柴油等各類農資6.15萬噸,協調進貨渠道、運輸車輛,確保全區129家農資經銷商店貨源充足;啟用413棟育苗棚室,培育各類春苗4000萬株,確保滿足全區春棚生產需要。通過提早謀劃、搶先動手,大同區克服了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各類秧苗一破土就根碩苗壯,為全年豐收打下了基礎。

  秧苗壯,春夏季節雨量豐沛,這對怕旱喜雨的大同區來說,可謂是豐收在望。可是,9月初百年一遇的臺風『美莎克』和『海神』先後登陸,所到之處玉米、雜糧等農作物大面積倒伏,臺風帶來的強降雨還造成部分低窪地塊積水,農作物浸泡水中。

  大同區第一時間成立8個抗災自救指導小組,分赴8個鄉鎮,深入田間地塊、畜牧圈捨實地查看受損情況,並根據災情實際組織技術人員編制出臺《大同區農業生產抗災自救指導意見》,對玉米、高粱、大豆等大田作物及時噴施葉面肥,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對低窪存水地塊,及時排水;對損壞的棚室,通過政府補貼方式,鼓勵農戶就地新建、重建,快速恢復生產。同時,在受災嚴重、基礎較好、技術成熟示范引領突出的3個鄉鎮,規劃建設3個達到省級標准的精品棚室小區,用於優化布局、擴大生產、提檔昇級。經過多方努力,大同區將臺風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臺風接連來襲,造成40萬畝玉米倒伏,如何做好秋收工作,確保顆粒歸倉,保障農民豐收『紅利』,成為大同區農業生產的又一道難題。這個區實施專班推進,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親自安排、親自督辦,分管領導深入一線靠前指揮,成立4個秋收生產工作督導組,每天到秋收生產一線檢查工作,幫助解決問題;全區黨員乾部采取包村、包戶、包地塊『三包』推進責任制,壓實工作責任,倒排工期,調動一切機械、人力,搶時間、趕進度,能往前搶的決不往後拖。9月中旬,大同區還組織人員赴吉林、河北等地學習收割機改裝技術,共改裝玉米倒伏專用收割機300多臺,並聯系蘭西、肇東、安達等周邊地區的跨區作業機車,引進240臺玉米收割機,全面加快秋收進程。

  大同區61座烘乾塔,全部提早檢修完畢,共開放晾曬場87處,確保滿足糧食烘乾晾曬需求。對已收獲的玉米,組織農民離地儲糧自然脫水,存好糧、不壞糧。組織具備糧食烘乾設備的企業、合作社開展代儲、代烘、代保管;協調大慶博潤等糧食加工企業早開秤、早收購、早加工,確保收回的每一粒糧食不變質。

  今年,大同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突破1.9萬元,增速達9.8%。豐收的農戶,迎來了增收年。連克難關的大同區,迎來了豐收年。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