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對話《創業歌聲——石油歌曲鑒賞》創作者王永樺
2020-11-25 09:14:14 來源:大慶日報  作者:白玉蘭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王永樺

  東北網11月25日訊 男高音歌唱家,全國百名優秀青年文藝家,十佳石油藝術家,石油歌唱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石油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大慶市音樂家協會主席,大慶油田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教授,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大慶精神研究基地兼職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社會實踐研修基地激情教學教授,曾榮獲大慶市首屆文學藝術獎突出貢獻獎。

  冬初,萬物沈靜。

  王永樺新書出版。

  1979年,王永樺來到這座城市,那年他18歲。2020年《創業歌聲——石油歌曲鑒賞》(富媒體)出版,王永樺把41年的光陰,鐫刻進這部作品。

  10月30日,在城市的一隅,大慶第三屆原創音樂節火熱舉辦——麥田和他的音樂伙伴、大慶油田輕音樂團、解放樂隊、反轉時針樂隊……十幾支本土樂隊歌唱著青春的溫度和色彩、城市的豐饒與廣闊。

  作為大慶市音樂家協會主席,王永樺這幾年經常策劃舉辦類似的音樂雅集,當他與年輕人一起盡情歌唱,時空往往在這裡產生對話——《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詞作者與今天大慶的新一代音樂人,共同用歌聲講述著城市的新老故事。

  薛柱國去世後,女兒薛蔚把父親一生中創作的500多首歌詞結集出版,書名是《我為祖國獻石油》。『為了紀念父親,我在書裡收錄了他創作的328首歌,因為他的生日是3月28日。』

  『父親3歲失母、5歲失父,15歲參軍,20歲轉業到玉門石油管理局,從事文藝工作。《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歌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父親自玉門油田時期就開始創作,一直以來積累素材的結果。父親在玉門油田創作的歌詞《玉門關上立標杆》,於1958年6月11日刊登在《人民日報》的一版上。』

  1961年,薛柱國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1964年,《我為祖國獻石油》誕生。

  電話裡,薛蔚說她此刻正沐浴在明媚的陽光下,在一個小公園裡,帶著小外孫玩耍。薛蔚跟妹妹薛艷受父親的影響,都熱愛音樂,尤其喜歡歌唱這座城市故事的音樂。

  《創業歌聲——石油歌曲鑒賞》這本書中,收錄的每一首歌,都有著類似於這樣有關石油精神的故事。

  對話王永樺,實則是展開了一場『對話裡的對話』。在他的新書裡,在他的身上,凝聚著六十年間城市音樂人的故事。如一個個短片,每個場景都取材於真實的城市生活和歷史。

  

   自白:石油人心中的歌謠

  11月5日,消息傳來,王永樺獲評全省首屆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名師。

  新書《創業歌聲——石油歌曲鑒賞》(富媒體),即是以音樂學的角度,開闢了音樂課程思政性、思政課程藝術性的教學新途徑。

  『同學們,今年最火的一首歌是什麼?』當全國百名優秀青年文藝家、來自東北黑土地的男高音歌唱家王永樺在講臺上發問,臺下幾百名大學生不約而同唱起來:『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贊歌……』王永樺從《我和我的祖國》聊到《我為祖國獻石油》,因為兩首歌的曲作者都是秦詠誠。

  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一批文藝工作者深入大慶油田體驗生活,當年的青年作曲家秦詠誠也在其中。在大慶,秦詠誠看到《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歌詞,便激情四溢,為之譜曲,成就這首名曲。

  這是一堂邊說邊唱的特殊思政課,王永樺為95後們唱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選摘自2019年全國多家媒體報道內容

  2019年春夏之交,國內多家媒體——東方網、中新網、央廣網、上海教育新聞網、《解放日報》《勞動報》、東方財經電視臺、浦東電視臺等都報道了『大慶王永樺邊說邊唱的特殊思政課』。

  新書《創業歌聲——石油歌曲鑒賞》,從音樂學的角度講述創業歌聲背後的故事,以學習創業歌曲的方式學習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全書共分為『石油歌曲發展』、『經典歌曲賞析』、『歌詞創作解讀』、『石油精神傳承』、『石油歌曲集萃』五個篇章,並配有121首經典石油歌曲曲譜及音頻、視頻資源,配合王永樺的網絡在線開放課程《創業歌聲——石油歌曲鑒賞》使用,共有短視頻48個,總時長496分鍾。

  10月29日,王永樺受邀為東北石油大學學生講課,視頻中他款款深情的一段講述,是高度凝練、深化主題的一段解說詞,說明《創業歌聲》這部作品用『歌聲講述精神』,用『歌聲講述中國石油工業七十年發展史』的獨特性——

  在新中國石油工業70餘年的輝煌歷程中,始終有創業歌聲伴隨著石油人一路前行;

  歌聲像號角鼓舞著石油人的斗志;

  像歷史訴說著石油人的傳奇;

  像清泉滋潤著石油人的心田。

  崢嶸歲月七十載,歌聲伴我一路行。無論是新中國石油起步創建初期的《勘探隊員之歌》《克拉瑪依之歌》《柴達木小唱》,還是大慶石油大會戰時期的《石油工人硬骨頭》《乾打壘之歌》《我為祖國獻石油》;亦或是經典的《踏著鐵人腳步走》《滿懷深情望北京》,到今天的《再鑄時代鐵脊梁》《再唱我為祖國獻石油》,每首歌都抒發著石油人的愛國情懷,表達著石油人《為明天爭氣》《為幸福加油》的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

  這些承載著石油人厚重歷史、催人奮進的言語和熟悉的旋律,伴隨著石油人走過七十年。有人說:這是歌,這是詩,這是勞動的號子。事實上,這就是石油人的精神依托和生活的真實寫照,是石油人心中的歌謠。

  現在就讓我們沿著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足跡,走進《創業歌聲》的旋律中,去體會、去感知那令人難忘,激情燃燒的創業歲月吧!

  

   音樂是我們精神傳承的工具

  2007年初春,黑龍江省歌舞劇院創排了一部音樂歌舞劇——《關東裡》。這部劇,把經典的東北民歌串聯起來,《月牙五更》《瞧情郎》《丟戒指》《搖籃曲》……講述一對青年男女從相戀、結婚到生子的一系列人生故事。

  《關東裡》公演時,王永樺到現場觀看。談及當時的感受,王永樺說:『感覺有歌聲在心中響起,排山倒海的石油人隊伍向我走來……』他熱淚盈眶,回到大慶就向學院領導匯報——大型音樂舞蹈組歌《創業頌歌》的創意由此產生。

  《創業頌歌》共分五幕:第一幕《挺進荒原》,第二幕《艱苦創業》,第三幕《油田風景》,第四幕《豐碑永駐》,尾聲《奔向明天》,以26首經典歌曲再現大慶開發建設近60年的光輝歷程。

  比如,第一幕《挺進荒原》由五段歌舞組成,音樂再現當年荒原環境的惡劣:大雪、狂風、杳無人煙的荒野,由遠及近走來創業的石油大軍——歌曲1 《.荒原男子漢》(男聲獨唱);2《.石油工人硬骨頭》(男聲合唱);3《.石油工人多豪邁》(男聲合唱);4《.石油工人力量大》(男聲合唱);5. 《中國石油工人之歌》(男聲獨唱合唱)。第二幕《艱苦創業》的歌舞包括:《乾打壘之歌》《井隊出征歌》《『三老四嚴』好》《歌唱『四個一樣』》《滿懷深情望北京》《石油魂》《王進喜》……

  在中國古代,就曾有這種結構宏大,以音樂、舞蹈、詩歌、舞臺美術為藝術手段,表現重大意義歷史事件的藝術形式,如周代的《大武》、唐代的《秦王破陣樂》……2009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也是以此種藝術形式,再現了百餘年的歷史畫卷。

  記者:古希臘人說,音樂是研究深藏於人內心世界隱秘情感的學科。羅曼·羅蘭認為:『音樂是為歷史留下的聲音的注解,是人類的「心情」,是歷史的「回聲」。』當年觀看《關東裡》,您會由此產生靈感,是跟你的情感經歷有關嗎?

  王永樺:1979年,我18歲,來到大慶讀書。那時大慶各單位都在熱火朝天搞文藝匯演,而且要求表演曲目須原創,因此湧現了大批本土歌詞曲作家,我就在他們中間,演唱他們寫的歌曲。我的成長,伴隨著無數次石油音樂活動,在這片熱土的培養下,我獲得過文化部『群星獎』金獎、中央電視臺青歌賽三等獎,三次榮獲中石油聲樂大賽第一名……被授予首批『石油歌唱家』和『十佳石油藝術家』稱號,由我首唱的《中國石油工人之歌》《鑽塔頌》《鐵人隊伍永向前》等石油歌曲,就有十幾首之多。

  記者:這部新書中,始終貫穿著一條線,就是您與眾多的音樂家在一同講述,在一同歌唱。

  王永樺:創作這部作品過程中,我訪問了大慶數十位本土音樂家,所以這部作品是我與這座城市石油音樂人的共同講述。

  60年前的薩爾圖荒原上,沒有任何業餘文化生活,歌唱是最佳的選擇。特別是大會前的拉歌,此起彼伏,歌聲震天,斗志昂揚,早期的石油會戰歌曲應運而生。

  除了本土音樂家,隨著『工業學大慶』的開展,廣大文藝工作者紛紛來到大慶——像著名作曲家劫夫、呂驥、王莘、張魯、瞿維、秦詠誠等,他們在1964年創作了一大批歌曲,像《我為祖國獻石油》《采油姑娘采油忙》《鐵人是咱老師傅》《薩爾圖的風》《石油工人戰歌》等等,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我親歷的年代,自1979年至1986年,著名藝術家王昆、郭蘭英、李雙江、程志、閻維文、毛阿敏都曾隨團來到大慶,為石油工人演出。

  上世紀90年代初,電視劇《鐵人》問世,由劉歡演唱了片頭曲《荒原男子漢》。同時期,還有趙季平創作的《讓石油告訴祖國》,徐沛東創作的《向明天》,呂遠創作的《王進喜》《鐵人隊伍永向前》,王祖皆、張卓婭創作的《再鑄時代鐵脊梁》等等,都受到了廣泛歡迎。

  一部石油工業發展史,就是一部石油工業創業史,也是一部石油文化發展史。從革命年代延長油礦的埋頭苦乾精神,建設時期的克拉瑪依精神、玉門精神、柴達木精神、四川會戰精神、『八三管道精神』、吉林石化『四種精神』、蘭州石化精神,到改革開放時期的長慶『磨刀石』精神、塔裡木精神、東方物探先鋒精神、海外創業精神等文化實踐,或構成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文化起源,或成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傳承創新,形成完整的石油『文化家譜』……其間縱向貫穿著的石油歌曲,達一千餘首,組成一部中國石油工業發展音樂史。

  記者:科學揭示自然界中的未知,音樂揭示人類精神中的未知!您在新書中呈現出一幅音樂的寬幅畫卷,是個體石油人也是石油群像的精神在歌唱,如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曲作者秦詠誠賦予它的旋律充滿了律動感,就像奔馳的列車載著石油會戰大軍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王永樺:在石油勘探領域,即石油工業發展初期,最有影響力也是較早出現的一首歌是《勘探隊員之歌》,後來這首歌成為中國地質大學的校歌,這首歌的誕生是文學與音樂兩種藝術在情感共鳴下完美的結合;然後是《克拉瑪依之歌》,克拉瑪依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發現的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也是我國最早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大慶石油會戰初期最早刊發在《戰報》上的一首歌(曲譜)是《向鐵人王進喜看齊》,會戰時期最有名的一首歌是《石油工人硬骨頭》……至今讓老會戰們深深懷戀的是《乾打壘之歌》,現在唱起這首歌他們依然熱淚盈眶:嘿嘿吆?,嘿嘿吆?,飛起你的夯,吆?,掄起你的錘吆,夾上那木板打好樁啊……

  鐵人一口井現場,王永樺在給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講課。

  ?

   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勘探隊員之歌》與《生如夏花》

  2019年,浙江京劇團和青海省演藝集團(京劇團)兩團聯手合作創演的大型現代詩韻京劇《生如夏花》,其音樂設計的主體要素采用的就是《勘探隊員之歌》,在幾處表現女勘探隊員形象的橋段,都會響起《勘探隊員之歌》的旋律,場景感人至深。

  在《創業歌聲——石油歌曲鑒賞》第五篇章『石油歌曲』集萃中,王永樺共選取了121首歌曲,其中在第一章節中有10首推薦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勘探隊員之歌》《克拉瑪依之歌》《踏著鐵人腳步走》《你是鐵人》《石油工人硬骨頭》……這10首歌曲的背後,都有著可歌可泣的故事。

  《生如夏花》講述的是柴達木盆地發生的一個讓人淚目的故事。故事要從上世紀50年代說起,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建設急需石油。 1954年國家決定派石油地質勘探隊伍進入柴達木盆地進行地質調查,於是一支480多人組成的勘探大隊出發了,他們挺進大戈壁,挺進無人區……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時期。南八仙位於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北緣,俗稱雅丹地貌,岩石富含鐵質,地磁強大,常使羅盤失靈,一模一樣的山包一個連著一個,徒步在其中,一天走不到盡頭,兩天也是,三天依然如此……1955年的一天,8位女地質隊員踏入這亙古荒漠之中,返回途中迷失了方向……最終,她們長眠在了荒漠。為紀念8位女石油地質勘探隊員,人們將她們犧牲的地方叫作『南八仙』。

  京劇《生如夏花》旋舞、扭曲、翻躍、騰飛……整個演出過程中,演員們運用強烈的肢體語言,展示出柴達木盆地肆虐的沙塵暴、酷熱難當的烈日、凶殘狠毒的野狼等舞臺形象,也演出了那段悲壯往事——生如夏花,死若秋葉,8名女勘探隊員雖然永遠埋葬在大漠中,但她們以生命為代價築起的夢想,為尋找石油披肝瀝膽、壯烈獻身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石油人……

  《勘探隊員之歌》始創於1952年,由佟志賢作詞、曉河作曲,其更宏大的背景是1950年2月17日,毛澤東同志在訪問蘇聯期間專門去中國駐蘇聯大使館看望了中國留學生,並為地質專業的學生親筆題寫『開發礦業』幾個大字。在毛主席的號召下,無數熱血青年把『為祖國尋找寶藏"作為人生的理想。

  1953年,《勘探隊員之歌》問世,如同一顆時代的火種,讓『火焰般的熱情』燃燒在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的蒼茫大地上,之後它又在石油勘探隊伍中激昂唱響……

  以上這段,有部分內容選自新書《創業歌聲——石油歌曲鑒賞》,意在向讀者介紹——這是一部以歌聲講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講述石油精神,以音樂、歷史、美學、故事講述城市精神的作品。可以說,在中國石油七十年歷程中,到目前還是僅此一部。

  王永樺說:音樂是靈魂的歌聲,這些靈魂通過它的歌聲永遠生存在我們身邊。從某種角度來說,音樂是我們靈魂傳承的工具。我的精神力量和生存的勇氣都是從音樂中來。《創業歌聲》這部作品的完成,還要感謝王勇、佟桂影、付曉東幾位同事,同時也要感謝中國石油以及大慶的文藝工作者,以及對石油音樂事業關注和支持的人們。(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