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綏棱的秋季秸稈全量旋耕混埋還田。

農機司機在展示手機上的綠色耕作軌跡。

拋撒有機肥。
黑龍江日報1月4日訊 『世界上最肥的是什麼?』這個眾知的謎題答案就是——土地,只要付出,土地總會回報給人們所有的一切。然而,世界公認的最肥沃的黑土,卻因多年的高強度利用和土壤侵蝕等原因,日漸退化,黑土層變薄,有機質下降,生態功能變弱。
在日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所確定的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中,國家明確提出了要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提出,要把黑土地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把黑土地用好養好。早在2018年,為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我省出臺了《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綏化同步實施『黑土地保護』試點工程,以海倫市、綏棱縣和青岡縣為試點,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90萬畝。
2020年12月26日的青岡縣昌盛鎮幸福村天氣晴冷,四野冰封雪凍。村邊上范家屯西的一塊農田裡,紅紅綠綠噴煙吐霧的幾輛大型農機卻敏捷地揮舞著機械臂,隆隆的轟鳴聲在冬日的曠野中嘶吼出一種戰天斗地的活力。『這是黑土地保護的作業科目之一——拋撒有機肥。用鉤機把運到地頭的有機肥裝進拋灑車裡,然後按著設定的軌跡進行拋撒增肥,農業局要求每畝地不少於2立方米,量可是不小。』現場指揮著作業的合作社負責人張喜文說,他們負責的1.5萬畝黑土地保護項目地塊在節前都要完成這項作業,這幾天都在24小時搶工期。
近年來,綏化對試點的90萬畝黑土地保護工程農田堅持農機農藝結合、生產保護並重的原則,以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堅持秸稈取之於田、還之於田,大力實施玉米秸稈翻埋還田、水稻翻埋還田等一系列保護性耕作模式,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耕地產出能力。通過3年項目實施,實現了項目區耕地地力提高0.5個等級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3%以上,耕層厚度達到30厘米以上。黑土地變得更有勁兒了。
用有機肥補給黑土地
『種地的農民都說,房前屋後的「煙火地」好,這塊地離屯子遠,在從前都是流轉不出去沒人願意種的地,通過這幾年各種保護性耕作和有機肥拋撒等,現在這塊地要流轉得比別的地塊每畝至少多出50元錢,但現在想流轉人家也不流轉了。』青岡縣沃土豐達農機合作社的仲維華,很快就在桌上的青岡縣昌盛鎮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地塊分布圖上找到了范家屯西這233.6畝的地塊位置。之前這塊地地力貧瘠,翻埋還田、碎混還田、覆蓋還田、有機肥拋撒、深松整地等農機作業保護黑土地的招兒用過後,幾年下來,成效斐然。『種玉米,今年年景每畝收了1800斤、24個多水,月前按一元每斤賣的糧,除去托管成本340元,每畝地就淨得了1460元錢。現在這已經是我們合作社的一塊樣板田了。』
青岡縣2018年被列入到全省第二批黑土地保護試點,試點面積20萬畝。該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金一鳴說,按照『控、增、保、養』的技術路線,當地通過增施有機肥,實施秸稈還田,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增加黑土地有機質含量,持續提昇土壤肥力。測土施肥,試點鄉鎮三年內實施保護培肥20萬畝,累計施用無害化有機肥2次,每次每畝2噸,施用有機肥共37萬畝次,施用量74萬噸,指導科學施肥60萬畝次。
海倫市2018年被農業農村部定為黑土保護利用整建制推進試點縣項目,通過有機肥的施用,旱田平均厚度由21.2厘米提昇到現在的30.7厘米以上,玉米增產7.5%以上、大豆增產8.6%以上。
秸稈還田培肥黑土地
2020年3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力爭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一翻兩免早在2015年我們就已經在施行了。』青岡縣沃土豐達農機合作社的仲維華言語實在,『昌盛鎮全鎮12萬畝土地,全翻是翻不過來的,每年秋天就翻個3到4萬畝,其餘的是免耕,然後輪換著來,還節約成本。』
秸稈的處置利用方式永遠是黑土地保護繞不過去的內容,在綏化三個試點市縣,人們都在按照各自的特點各有側重地進行著探索和實踐。即使在一個縣,也會按不同的地況選擇最合適的耕作方式以實現黑土地保護。
『低窪的地塊適合秸稈碎混還田,不打破犁底層,不然農機上去作業是個麻煩事;適合免耕的就免耕,適合翻埋的就翻埋,一切還都是要以保地力增出產為目標。』仲維華說。
綏棱水田多,技術路線是『水稻秸稈全量粉碎旋混切壓還田』,該縣農技中心主任張海東說,該地區水田土壤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耕層變薄、養分不均衡、保水和透水性差、土質黏重、早春土溫冷涼等問題。該技術模式主要技術內容是:結合秋季和第二年春季水田整地,把水稻秸稈均勻混埋於20厘米耕層之中,並輔以減肥、控水等農藝措施,構建稻田高效耕作層。
海倫在已選定的項目區內的同一地塊,按每年的種植作物實行秸稈還田、有機肥培肥和測土配方施肥等黑土地保護技術,通過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適合海倫市黑土地保護的技術模式,實施面積50萬畝。
綏化全市采取秸稈碎混還田、翻埋還田、覆蓋還田、漚肥還田等措施,加強秸稈肥料化利用,保護黑土地,提高土壤有機質。2019年全市秸稈還田達820萬噸,還田利用率達到55%以上。2020年全市秸稈還田達到65%以上。全市重點推廣了玉米『松卡旋』耕作模式。這項技術模式采取松、卡、旋相配套的蓄水保?耕作制度,可以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03個百分點以上,可增產10%-15%,肥田增產一舉兩得,綏化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林昕說。
用現代農機精耕黑土地
『包括有機肥拋灑機在內的大多數農機上,都有攝像頭和軌跡儀,拋肥量算得精確,衛星定位更是准得很,拋撒行進的路徑實時就能在手機上看到,農業部門也以此為依據,要求各農業主體嚴格按規程和要求進行黑土地保護工作。』2020年12月26日,正在作業的司機馬師傅向記者展示了他手機上的農機作業軌跡監控軟件。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現代農業的發展與黑土地保護的需要,都對農業的現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免耕、碎混……在黑土地保護的各項措施辦法中,每一項作業的實施都離不開現代農機的身影。
以青岡為例,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64.6萬千瓦,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602臺,大型配套機具1807臺,收獲機械1015臺。中小型拖拉機21450臺,配套農具總量62500臺套,綜合機械化程度97.88%。農機裝備結構持續優化,大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增長迅速,全縣已安裝深松測試儀的機車達到279臺,覆蓋全縣15個鄉鎮。全縣現代農機合作社已發展到34家,總投資3.97億元,農機裝備投資3.29億元,場、庫、棚建設投資6800萬元。農機合作社共擁有大型拖拉機246臺,玉米收獲機356臺,配套農具637臺,其他機械185臺。省級規范社達到4家。在如此農機力量的支持下,全縣年實施秸稈翻埋還田30萬畝,秸稈碎混還田15萬畝,秸稈覆蓋還田75萬畝,深松整地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高標准農田建設82萬畝,其中2020年實施高標准農田3.5萬畝。
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教師楊悅乾,早在十多年前就致力於免耕播種機的研發與推廣,『黑土地保護是世界性的大課題,極有必要性,諸如輕型不傷地的免耕播種機等先進適用的農機研發和推廣也應重視起來,會更加利於黑土地保護工作的進展。』
大力減負保護黑土地
輪作試點,是黑土地保護的有效措施,根本目的是解決連作造成的土壤養分偏耗,實現耕地資源永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海倫,建立了適情的米豆輪作制度,2020年黑土地保護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150萬噸,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
青岡縣推行糧豆輪作,依托近年來開展的耕地輪作試點項目以及水田休耕試點項目,在試點鄉鎮增加大豆種植面積。旱田區每年保證有1/4的耕地種植豆科作物或經濟作物,三年內開展豆科作物輪作15萬畝。計劃三年內開展『三減』示范面積80萬畝,其中試點鄉鎮示范面積60萬畝,通過采取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的方式,年減少化肥用量10%,減少農藥和除草劑用量12%。
綏化農業農村局局長關國志說,綏化全市實施的農業『三減』工作,一方面大力推廣科學施肥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現了精准施肥。另一方面大力實施精准施藥。從改進施藥方式、提高農藥利用率入手,積極應用現代植保機械開展專業化防控。同時,將三減試驗示范與現代農業科技園區、互聯網+綠色農業高標准示范基地相結合,以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為主要載體,周密部署、有效實施。2020年全市『三減』示范面積超千萬畝。截至2019年,綏化全市化肥施用量比2016年減少9.5萬噸,農藥減少1.3萬噸。『通過大力開展黑土地保護,夯實了「寒地黑土之都、綠色產業之城、田園養生之地」的基礎,厚植了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勢,促進了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關國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