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

哈量二社區分揀員正在作業。

橋北小區西區分揀員、輔導員,雙崗盯垃圾分類投放。

黑龍江日報1月12日訊 垃圾分類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2017年以來,我省先後印發多個政策文件,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行指導。2018年,哈爾濱被列為全國首批46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3年來,我省垃圾分類進行得咋樣了?目前,還有哪些問題亟待破解?對此,記者近日進行了走訪調查。
省內7639個小區已全面開展
『廢棄照片應該算哪一類,一般的垃圾我都分得清,這個第一次碰到還真得查一查。』2020年12月16日9時,家住哈西街道辦事處的於萍阿姨拎著垃圾袋,在院內的分類垃圾桶進行投遞,因為還有些不熟識如何分類,她認真地在分類垃圾標簽中查詢著。
垃圾分類是一項涉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我省也將該項工作擺上重要日程,通過制定政策指導文件、出臺垃圾分類標准、推動試點示范創建、召開現場觀摩會議、深入進行宣傳引導,全面開展考核評價等措施,全力推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實施。我省垃圾分類工作實行分布分類推進,省會城市哈爾濱作為全國試點城市之一,已於2020年底基本集成分類系統;齊齊哈爾、大慶、牡丹江以一個區為示范片區;其他地市以一個街道(社區)為示范片區,分類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截至2020年12月底,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已開展垃圾分類居住小區7639個、居民戶數達到305.12萬戶,覆蓋范圍較2019年分別提高了11倍。
哈爾濱是全國首批46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早在2018年就開始了垃圾分類的試點,全市上下全面行動,目前哈市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全面建成。住建部調研組8月底來哈實地調研時,對哈爾濱市垃圾分類工作給出了『重視程度高、分類舉措實』的總體評價。
看看哈爾濱這些好做法
做法1 建垃圾箱保溫房解結冰難題
為了破解廚餘垃圾冬季結冰的運轉難題,香坊區民生路街道辦為垃圾箱建保溫房。
2020年12月17日下午,記者來到香坊區哈量二社區垃圾分類一體化箱房時,分揀員王文玉正在擦拭垃圾桶。箱房內約有七八平方米,裝有『小太陽』,可提高房內溫度,有效防止廚餘垃圾結冰。
做法2 建倒逼機制不合格可拒收
據香坊區相關同志介紹,為避免垃圾混裝混運現象,他們安排專人檢查各街道辦轉送到垃圾轉運點的生活垃圾。發現廚餘垃圾中有礦泉水瓶等可回收垃圾等現象,可拒收。建立了運轉端口把控倒逼機制,讓分類投放提質增效。
做法3 智能垃圾箱上崗可識別投放物
分類習慣的養成,離不開科技的助力。2020年12月14日一早,松北區錦繡家園小區內,記者看到一組『高顏值』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箱體上分別標有玻璃垃圾、金屬垃圾、廢紙垃圾、塑料垃圾的字樣。
『智能垃圾箱能自動識別居民的投放物,一旦發現投放錯誤,賬戶無法獲得積分。』一名物業工作人員說。
做法4 設督導員、分揀員雙崗緊盯投放
垃圾分類工作,說到底也是一項社會治理工作。這項工作,不僅需要政府大力推進,更需要社會各方分『投』行動、共同努力。
投放是垃圾分類最難的環節。『剛開始很多老人不習慣,記不住哪種垃圾應該放哪個顏色的桶。』2020年12月初,記者來到南崗區橋北小區西區,業主信忠德說出了垃圾分類工作推進之初,一個普通居民的困惑。為了推進這項工作,社區、物業和業委會三方聯動,業委會組建『生活垃圾分類快板宣傳隊』,物業組建了『生活垃圾分類舞蹈隊』,業主成立志願服務隊。小區內設置3個分類點,分別設一名督導員和一名分揀員。
『分類投放垃圾現在已成為居民共同遵守的新規矩。』三孔橋社區主任張林林說。
做法5 舉行校園主題活動
垃圾分類要從娃娃抓起。為了加強垃圾分類回收意識,讓垃圾分類理念深入人心,哈爾濱新區師范附屬小學寒假前舉行了形式多樣的垃圾分類進校園主題教育活動。
『作為環保小衛士,從我做起,只有我們人人都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相信我們的環境會更整潔。』二年5班學生李嘉姍說。
做法6 加大志願者入戶宣傳
志願者入戶宣傳,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明顯提昇。『2020年秋季,志願者敲開我家門,講解垃圾分類的知識和撤桶並點的好處。』2020年12月16日,松北區恆大錦苑業主宋大爺說。
進校園、進小區、進機關……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在哈爾濱如火如荼地舉行,倡導全員參與,引領了城市文明新時尚。
做法7 張貼垃圾分類紅黑榜
記者走訪道裡區、南崗區、香坊區和松北區等十餘個小區,發現多數小區已完成『撤桶並點』。在松北區金色江灣等小區的單元入戶大廳內,張貼著垃圾分類紅黑榜,誰家做得好一目了然。
做法8 21天好習慣打卡
垃圾分類,重在好習慣養成。
近期,道外區全體黨員乾部啟動『生活垃圾分類21天打卡行動』,以更好地推進垃圾分類工作落實落靠。2020年8月,為了配合做好垃圾分類工作,香坊區文景花園物業購置了腳踏式垃圾桶,可以避免居民手部與垃圾桶直接接觸。同時,為每戶業主購買了廚餘垃圾專用垃圾桶。
我省將著力解決『混裝混運』問題
鶴崗市民張大爺常在電視上看到垃圾分類的新聞,他更關注的是垃圾分類後如何處理。『分類後又混在一起處理,算啥垃圾分類!』張大爺說。
其實張大爺的這一顧慮,早納入了政府管理部門的考量之中。我省在源頭分類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垃圾轉運方面還有掣肘,部分城市在分類運輸環節的設施設備配備不足,致使垃圾『先分後混』『混裝混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目前我省正積極向全國先進地區學習垃圾分類的好做法。
『我們門前設置了餐廚垃圾桶,每天有車輛定時統一運輸處理。』群力銀泰城的餐飲企業以往是自行處理餐廚垃圾,但現在每天須在指定地點扔餐廚垃圾,統一進行處理。
『垃圾分類落到實處就要形成整體閉合,哈爾濱現在把垃圾分類收、運、處的體系建設作為保證生活垃圾全過程分類的任務大力推進。』哈爾濱市城管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於可回收物,各區分別與有資質的回收企業簽訂協議,安排專業車輛采取定點和流動收集相結合方式收運。對於有害垃圾,各區建立了94個暫存點,安排34臺倒運車,並由具備資質的危廢處置企業定期清運暫存點有害垃圾。對於廚餘垃圾,全市共購置、改裝廚餘垃圾運輸車166臺,由環衛部門區別其他垃圾組織拉運,實現了『一類垃圾一類車』分類運輸。
記者從省住建廳了解到,目前省內部分城市還不具備餐廚垃圾處理能力,對此我省下一步將圍繞這一短板,會同相關部門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投入,努力強化分類收集設施設備、分類運輸車輛等弱項,著力解決『混裝混運』突出問題,同時督促各地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盡快形成與前端分類相匹配的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