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包帶著幸福裝進盤裡。
東北網1月15日訊 豆包本是北方人的最愛,如今,它已遍布大江南北,成為全國人民喜歡的美食。
提起大慶市的林甸縣,人們以前首先會想到溫泉,如今,林甸的豆包也越來越出名,在很多外地超市都能看到林甸豆包的影子。

剛剛加工出來的豆餡散發著香氣。
林甸縣有一個發展庭院經濟的扶貧項目,支持村民種植支鏈玉米,村民從種到收、從生產豆包到銷售過程全程參與。林甸豆包每斤能賣到30元錢,裝進禮盒發往全國各地,過年走親訪友特別有面子。
1月8日,記者來到了林甸縣重點扶貧項目企業舜豐農業,目睹了村民包豆包的火熱場面。

一派忙碌的制作車間。

金燦燦的豆包像金元寶一樣惹人喜歡。
在豆包生產車間,來自全縣各地的村民在緊張忙碌,有的全家上陣,有的『單打獨斗』,有的臨時找搭檔合作……
據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聶生斌介紹,林甸豆包所用的玉米是支鏈玉米,這種玉米是村民在菜園、房前屋後的空地種植的,村民都與合作社簽訂庭院經濟種植合同,保證3年內不用化肥農藥,達到合作社要求的標准後,合作社按玉米棒回收。

每一個豆包都是村民手工精心完成。

每個豆包重30克,誤差不超過0.5克。
所有豆包都是村民手工包的,每個豆包30克重,誤差不超過0.5克。
在車間,劉大姐對記者說,她家房前屋後有近兩畝空地,種植支鏈玉米獲利1800多元,她一個人每天從上午10時至14時,包豆包能賺200多元工錢,還可以把工錢換成豆包,送給親朋或自己銷售。
車間裡還有一個三姐妹的團隊,配合默契,動作麻利,一天工作4個小時能掙七八百元。她們把工錢全部換成豆包,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

每天都有網紅帶貨直播。
現場還有網紅在直播帶貨。車間負責人宋蕙言告訴記者,這裡每天都會接待好幾伙看工廠、訂貨、簽約以及帶貨直播的網紅,包括豆包在內的面條、水餃、發糕等數十種支鏈玉米扶貧項目產品有供不應求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