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搜 索
【創業典型】『70後』徐敬纔:村民致富路上的帶頭人
2021-01-25 09:48: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孫英鑫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月25日訊(記者 孫英鑫)在黑龍江省穆棱下城子鎮懸羊村,徐敬纔可算是名人,曾獲『全國農村致富帶頭人』、『黑龍江省百名農民創業之星』等榮譽。就是這樣一位70後,徐敬纔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渴望——帶動全村村民共同致富。

徐敬纔(左三)和村民們采摘木耳。

  初涉商海,返鄉創業

  懸羊村位於穆棱河西岸,因羚羊掛角的傳說而得名,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優美的自然環境形成了晝夜溫差大、濕度大的獨特小氣候,但由於地處深山腳下耕地不多交通不便,導致長期貧窮落後,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成為了徐敬纔的夢想。1996年,他從師范學校畢業後返回家鄉創業,辦過糖化飼料室(酒坊)、養過牛、種過地、開過面粉加工廠、開過木器廠,不斷摸索創業經驗。

  2007年,穆棱市經濟開發區落戶下城子鎮,徐敬纔將多年積累的80萬元資金投入基建項目建設,購買了15000平方米的工業用地,聘請了生產技術人員,創立了『穆棱市英纔新型建築材料有限公司』,將工業爐渣、煤渣等材料利用起來,生產節能、環保的免燒磚,支持工業貿易園區及家鄉建設。2011年,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懸羊村農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開始進行食用菌棚室種植,籌集資金建立棚室食用菌產業園,注冊商標『懸羊砬子』,2018年在合作社基礎上自發組建了樂康食品有限公司。

  甘於奉獻,助力脫貧

  2011年徐敬纔當選為懸羊村村主任,任期內為村民修路、安裝自來水、改造校園,樣樣樁樁都是幫助百姓解決實際困難。懸羊村土地面積有限、作物產量不高,技術能力不強,如何讓土地產出更多、讓農民錢包更鼓。他將目光鎖定在木耳深加工項目上,將食用菌基地建成了佔地3000多畝的食用菌產業園區,不僅擁有1000棟標准化鋼結構菌棚和10個年產300萬袋菌包的工廠,還配套建設了菌種實驗室、養菌房、晾曬場、分選包裝車間、產品展示廳,形成一個體系健全、設施完備的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園。現在懸羊村裡的年輕人不必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大姑娘、小伙子們在自家門口就能創業就業,每年吸引周邊農村富餘勞動力5萬多人次,支付工資達到600多萬元,帶領全村走出了一條『小木耳的脫貧致富路』。

  勇於拼搏,團結致富

  作為農民致富帶頭人,徐敬纔一直把『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助力脫貧攻堅』作為奮斗目標,帶領技術團隊探索研究小孔單片栽培、春耳秋管、分層晾曬等技術,開發了刺五加木耳、沙棘木耳等功能性食品,申請了木耳立體栽培專用掛架、地栽無根木耳專用培養袋兩項專利。2020年,全村420戶農民從事黑木耳產業,年產量2000多萬噸,年產值1.2億,戶均收入12萬元,每棟大棚淨收益1萬餘元,創造了『一畝棚十畝田』的奇跡,實現了全村全部脫貧。

  徐敬纔常說:要想『富口袋』,應先『富腦袋』,產業發展壯大後,他認真學習國家政策、經濟法規、市場營銷和技術知識,創新建立了『合作社+公司+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和『投入零成本+經營零風險+就業零距離』的扶貧模式,積極建設農業部種養結合重點實驗室科研示范基地,探索循環農業和環境保護有效技術路徑。

  未來,徐敬纔還計劃開展廢棄菌袋回收與綜合利用研究,不斷提高食用菌品質,推進食用菌精深加工,推動黑木耳由『原字號』銷售向『深加工』銷售邁進,將懸羊村打造成為國家級特色鄉鎮,實現整村集體奔小康。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龍江創業人 出彩奮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