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1月25日訊 紅馬甲來了!紅馬甲來了!邊陲黑河,疫情襲來。為了家園無恙,同胞安康,黑河義工不懼險情,衝在一線。
核酸檢測,他們來了;疫區防控,他們來了;小區執勤,他們來了;接送醫護人員,他們來了……
誰沒有妻兒老小,誰不怕生死考驗?在險境面前,他們想到什麼?義工鄭磊說:『沒想那麼多,我報名時,就說了句,我兒子13歲,父母健康。』
言外之意,萬一我身遭不測,父母可幫我帶孩子。
紅馬甲來了!人們自動讓出一條通道
去年12月29日晚,義工協會會長崔愛虹手機響了,話筒裡傳來愛輝區花園街街道書記急促的聲音,全員做核酸,緊急求助,快來增援……義工們迅速集結,幾分鍾後趕到黑河體育館。
原來,愛輝區出現新冠病毒確診病例。
當晚,全民做核酸檢測。『義工來了!讓義工先走!』不知誰喊了一句,人們閃出一條通道。
讓義工先走!這是對義工的最真摯情感,對義工莫大的信任,這是對義工殷切的期盼!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猝不及防。義工們協助街道社區等部門維持現場秩序,耐心地解釋、安撫、勸導,從午夜到凌晨,他們馬不停蹄,嗓子喊啞了,衣服濕透了,累得雙腿發軟,汗水把護目鏡打濕了。
經過多方努力,核酸檢測現場秩序井然。三天,完成了16萬人的核酸檢測。
幾天後,第二輪核酸檢測開始。在每一個檢測點,都有義工們的身影。
義工馬建軍保留著這樣一個視頻,一雙凍得發白的手,凍得腫脹的手指,這是同伴賈鳳明的手。1月1日,義工們去當引導員,寒風刺骨,可無人退卻。記者采訪時,許多人都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沒做什麼,別寫我。』
應急工作,有風險,你去嗎?我去,我去,我去!4歲女孩寫下一則條幅,『上下同心黑河加油』
去年12月30日,黑河進入應急狀態……義工們組成抗疫突擊隊,進入首例確診患者居住的學府佳苑小區。
報名時,義工們爭先恐後,我去,我去,我去!
宋欣對12歲的女兒說,媽媽要去工作,你自己做飯行嗎?女兒回答:『我行,媽媽,你一定要小心。』
義工李智紅逐一給突擊隊員打電話,這次去,有一定風險,你去嗎?
我去!為節省防護服,一天到晚,不能喝水,不能吃東西,你還去嗎?
我去!你的家人如不同意,你還去嗎?我去!李智紅說,她一次次被感動!義工,這個名字,讓她驕傲。
學府佳苑有4棟樓,150戶居民。義工張志偉在上海一家跨國公司做銷售,去年,父親猝然離世。疫情,讓他失去了見父親最後一面的機會。在這次的疫情防控中,一個男孩一句話,讓他流下了淚水。男孩說,『叔叔,我什麼時候能?去?』他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父親。一定要擊敗病毒!他一戶戶排查,一次次搬必需品。
宋欣,一位36歲的母親,朴實善良,她一再謝絕記者采訪,『我沒做什麼,真的!』宋欣體重190斤,脫下棉服,勉強套上大號防護服,她上樓,貼封條,再上樓,送糧送菜,幾個來回,便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一出門,寒風刺骨,吹的透心涼。她戴著膠皮手套,噴上消毒液,手凍得失去知覺了。李智紅患有雙側腎結石、一側腎囊腫。醫生叮囑,按時服藥,多喝開水,注意休息。她不能休息,去年12月29日晚,她接到通知,打車去一中體育館,一直忙到凌晨兩點半,翌日清晨,又去給居民送食品。自己卻忍飢挨餓,連續8個小時沒吃沒喝。她忍著腰痛,手拎重物爬樓,帶病堅持了5天,直到突擊隊換崗。
冰天雪地,值守,寒風凜冽,值守,為了家園無恙,百姓安康,我們堅守!
1月2日,義工們兵分十路,奔赴龍濱嘉苑等十個卡口,協助街道社區及有關部門值守。
最初,沒有保暖房,他們佇立在寒風裡,對每位進出的居民詢問,有通行證嗎?掃碼了嗎?有核酸證明嗎?有介紹信嗎?一遍遍詢問,一次次掃碼,一張張查驗。冰天雪地,寒風刺骨,不幾分鍾他們就凍透了,足暖貼都凍得失效了。
龍濱嘉苑1280戶,4000多居民,每天平均出入800多人。
義工邵海燕患有咽炎,值守時,一天不停地說話。很快,她咽炎犯了,嗓子疼,常常在凌晨疼醒,難以入睡。
老義工程憲珍的兒子剛做完脊椎矯正大手術,穿衣、穿鞋、端茶倒水都需要照顧。卡口執勤不能耽誤,有人勸她,值勤,不缺你一個,兒子康復,是一輩子大事。她說,兒子重要,卡口值勤也重要!第二天,卡口又出現她的身影。如果沒有疫情,這位媽媽,也許守著兒子,享天倫之樂,如今,她為了更多人的安全,無怨無悔,堅守到底。正如一位義工所言,他們都是平民百姓,沒有豪言壯語,可他們有大愛之心。當家鄉有困難,沒有理由不衝上去!這就是對黑河市義務工作者協會行動口號的最好詮釋——『我們家鄉我們建,我為家鄉做貢獻』。
好人車隊逆風而行,去透析的老人、趕飛機的大學生、去工作的白衣天使,不約而同地說,謝謝你,好人義工!
為防疫情擴散,市區公交車停了,私家車停了,出租車停了。
1月2日,經有關部門特批,疫情期間,義工好人車隊可正常通行,無償為醫護人員、患病居民服務,車隊風擋玻璃上,貼著通行證『黑河義工協會疫情應急救援』。
好人車隊24小時待命,隨叫隨到,有求必應。
寒冬臘月,夜半三更。『有任務,誰去?』『我去,我參加,算我一個』,好人車隊好人多。
1月6日,市區大公館一位老人需透析,打不到車。張志偉聞知,立即驅車趕到,老人開口便說:『孩子,謝謝了,我付你車錢。』『我不要錢,阿姨您需要車,盡管喊我。』老人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硬塞給他兩個苹果,『孩子,吃吧!快吃,我洗乾淨了。』
1月5日,他送去工作的醫生去二院,看
到路邊兩人站在寒風中,打不到車,返回時,她們依然站在那裡。
『你們去哪?』『機場,5點半的飛機,怕趕不上了。』女孩帶著哭腔。
張志偉說,『快上來,我送你們。』原來她們是母女倆,去二院取核酸報告,結果,誤了去機場的大巴。
後來,張志偉收到女孩的微信紅包,『哥,給你的一百元油錢,請收下!』
『不用,我是義工,應該的。』
在這個寒冷的冬天,義工義舉,讓這對母女倍感溫暖。
女孩回復令人感動,『哥,我要以你為榜樣,我也要報名參加志願服務!』
讓志偉感動的是,身邊的朋友以他為榮,要求加入好人車隊。
這是一份特殊的工作,沒有報酬,還要搭上油錢。不分早晚,24小時待命。有時,從白天忙到次日凌晨。第二輪核酸檢測,好人車隊天不亮就接送醫護人員。本來,好人車隊分白班、夜班,在全員做核酸最緊張的時刻,有人連軸轉,從早晨八點,忙到凌晨兩點,他們全副武裝,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不敢喝水,不能吃飯,回家累得不想說話,倒頭便睡。
義工鄭磊家住六樓,忙得忘了關水龍頭,結果,跑水了,淹了五樓,殃及四樓。當鄰居得知,鄭磊太忙,在做義工,便說了句,你忙吧,沒事,不再追究了。
在鄭磊的感染下,她13歲的兒子連連請纓,『媽媽,我也要上一線。』傳播大愛的義工,感動著別人,傳遞著正能量。
我們不年輕了,上不了一線,但也要出一份力,我們要捐款!
1月1日,義工老年組發出倡議,家鄉抗疫,人人有責。年輕義工衝上一線,我們也要做出貢獻。
倡議,一呼百應。義工踴躍,家人響應,朋友參與。李春艷沒工作,生活困難,為了抗疫,二話沒說,捐;韓超第一次抗疫已捐千元,這次再捐;亓中慧捐了,他家人也捐。
老年義工善舉,感動了許多年輕義工。義工邵海燕說,忙碌一天,當看到群裡的捐款留言,頓時淚水湧動。
有位義工,捐了40多臺雙向窗口對講機,用於抗疫。他是一家企業普通工人,收入一般,一臺對講機要幾百元,他花了一萬多元。有些單位要付錢,他說,『不要,我不會要的。』讓人感動的是,他再三說,不要寫我的名字,要寫就寫義工!
義工王萬霞,是愛輝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氏五寒艾灸正骨傳承人,1月18日,捐了兩箱艾條,每箱一千一百根。疫情結束後,她還要為義工免費正骨,為了義工的康健,她要盡微薄之力。
義工善舉,感動他人。市民楊雲龍送來一箱口罩和面屏,此前,他還捐?500臺血糖儀。
值勤義工,你們的午飯,我們姐倆包了!
疫情來了,胡欣、胡芳姐倆凍貨店暫停營業,她們也想為抗疫做點貢獻呀!
姐姐參加義工抗疫突擊隊,妹妹去卡點值班。
1月8日早晨6點多,義工來了,到卡點值守。
胡芳去問,『你們吃飯了嗎?』『沒有。』一會兒功夫,熱騰騰的餃子送來了。『今後,你們的飯,我們包了。』
姐倆手藝不錯,午飯一葷兩素,燉雞、魚、排骨、紅燒肉輪番做。
義工們吃著香噴噴的飯菜,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胡芳說,『其實,我們沒做什麼,義工真的很辛苦,他們能吃到熱乎乎的飯,我們心裡很舒服。』
是啊!心裡舒服,這句朴實的話語,道?了無數人的心聲。
記者手記
善良感動著善良,愛心凝聚著愛心,義舉呼喚著義舉!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我不知道他是誰,可我知道他為了誰?』義工,在這場戰役中,收獲多多。會長崔愛虹說,我們感動了別人,別人也感動了我們,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加入義工之列。敬禮!可愛的義工,銘記生命中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