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白衣天使戰『疫』再出征
2021-01-26 12:15:38 來源:東北網-雙鴨山日報  作者:楊軍 李瑩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月26日訊 疫情的發展,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

  1月14日,雙礦醫院接到組建醫療隊支援綏化的通知後,用最短的時間火速集結50名護理人員,並將防護物資配備齊全,展現了雙礦人『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精神風貌。

  醫療隊到達海倫市已是晚上11點半。第二天清晨,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李岩為大家做叮囑培訓後,全體人員便被分成各小組乘車分別前往各自分配的鄉村、車站、學校等核酸檢測采樣點開展工作。

  光明社區是海倫最大的社區,常住人口達數萬人以上,人員不集中,且年齡差異大,構成復雜,上至80歲以上的老人,下至剛出生數月的孩子,特別還有一些特殊的群體,需入戶檢測。生活不能自理的困難居民近千家,給檢測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時間緊、任務重。由於采集地點多為老舊小區,條件有限,沒有暖氣。在艱苦的條件下,采集人員戴著橡膠手套進行核酸采集顯得非常艱難。每采集完一次核酸就需要使用『手消』,在冷風中她們的手會不自覺地打顫,找到空當時間就得趕緊搓手,否則拿不住試管。一天下來,手部凍得紅腫,甚至有的被凍傷。

  為了加快速度,很多采集人員站著或躬著身子完成每一項工作,從白天站到黑夜,不知不覺中腳早已凍得麻木。無論是在村裡采集,客運站采集,還是在鄉裡采集,每一名經受過嚴格核酸采集規范操作培訓和考核的醫療隊員們,都在無所畏懼中堅守著,她們純潔的身影深深印刻在當地群眾的心裡。

  第一天的工作就非常緊張,看著排著長隊的檢測者,醫療隊員恨不得自己能夠長出三頭六臂。在這裡沒有人搞『特殊』,大家有著共同的信念,就是盡快准確采集,保證不漏一人。

  年近50歲的小組護士長汪芳跟著年輕人員一乾就是十幾個小時,飯都顧不上吃一口,對於她這個年紀來說,顯然是吃不消的,可她咬牙堅持著,用樂觀積極的心態鼓勵著大家。

  還有資深護理人員景巍麗,率先垂范主動擋在年輕護士的身前,只為能夠多為其分擔一些;50歲的張義萍在沒有家人陪伴的情況下,獨自在前線度過了自己平淡且難忘的生日,『順利完成此次核酸采集工作就是50歲生日最好的禮物』,平淡的話語觸動著在場每一個隊員內心最柔軟的情懷......

  夜晚的海倫,零下30多度,晚上十點采集還在進行中。『叔叔、阿姨,向你們致敬!』看著眼前可愛的小朋友,醫療隊員林洋不禁濕了眼眶,想起家中兩周歲的兒子,看不見媽媽的情景......

  『辛苦了,喝點水吧!』群眾的一句句感謝、關心話語,衝淡了所有采集人員的思愁和疲憊,增加了信心和乾勁。

  『聽說昨天早上有隊員感冒、腹瀉,但都帶病堅持上崗了,我為大家這種忘我的工作點贊,但還是保護好體力,這樣纔能更好的工作......』看到後方護士長為大家發來的信息,護目鏡下的很多姑娘都哭了鼻子,面對主管副院長的問候、護理部主任的掛念和總領隊的關心,大家紛紛為之動容。

  一百人、五百人、數千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完成采樣人數不斷攀昇。面對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隊員們需要上門采集,一個一個村子走,全天『水米』不進成了常態。對於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則需要通過十多次的嘗試纔能采集到標准的咽拭子樣本,這樣的事件經常碰到,無形中給采集工作帶來了難度。

  當地的百姓們看在眼裡、疼在心上。有位步履蹣跚的老奶奶,手裡緊緊攥著一個熱水袋,送給采集的姑娘們暖暖手;有位大叔煮滿幾大鍋餃子,精心打包好送到采集點,就怕大家吃不到熱飯;有位年輕的小伙子拎著大包、小包的零食,到地方扔下就走;還有很多居民自發送來暖貼;一些帶著孩子來采樣的家長,都會讓小朋友鞠躬表達謝意;有的居民主動說留下來幫忙;入戶時,有的老人感覺給政府添麻煩了,流著眼淚連連道歉……

  當部分采集點的任務基本完成後,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休息,而是在微信群裡緊急詢問哪裡需要支援。隊員們不是不知道辛苦,但她們更願意與伙伴並肩作戰。蘆珊就是這樣一個有責任心的姑娘,在上午剛獻完血的情況下,跟隨醫療隊從雙鴨山緊急赴綏。到了目的地,沒有休息就直奔采集點進行支援。

  阻隔疫情,擔負責任。經過三天的全力奮戰,累計完成核酸采集35萬餘人次。醫療隊以最高的效率完成采集任務,得到了當地百姓和工作人員的一致稱贊和連聲感謝。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