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7日訊 日前,經大慶市人民政府批准,大慶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
在25項代表性非遺項目中,肇源縣蒙古族祭祀敖包習俗、站人大鼓書、馬頭琴演奏等8項非遺代表性項目『躋身』市級非遺名錄。
截至目前,全縣共有27個非遺代表性項目進入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有效挖掘、整理與保護。其中,肇源古建築彩繪、古驛道站丁習俗、東北簡板大鼓、蓮花湖的傳說、遼代御用全魚宴5個項目分別『躋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省級『非遺』擴展項目名錄;肇源玻璃畫手工技藝、肇源霍氏八極拳、北派評書等17個項目進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縣級『非遺』項目5個。涵蓋了民間文學、習俗、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體育、傳統醫藥6個類別。。
肇源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堅持『挖掘與整理並重、傳承與弘揚並舉』的原則,積極采取『深層次挖掘、寬領域整理、全方位傳承』的有效措施,初步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體系,代表性傳承人得到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和人纔隊伍建設不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在全面穩步推進。
肇源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非遺項目負責人王偉奇說:『近幾年,肇源縣對「非遺」項目保護和傳承工作高度重視,每年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契機,開展宣傳活動,並發放「非遺」保護知識宣傳單。同時,在2019年,舉辦了肇源縣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文藝晚會,還在肇源博物館舉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
為進一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與保護工作,肇源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積極開展『非遺』項目宣傳和弘揚活動,組織和引導『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進軍營、進鄉村『五進』活動。同時,在肇源博物館開展《傳承非遺文化、再現城市記憶》、《流光溢彩》等全縣『非遺』項目專題展覽。在此基礎上,通過縣融媒體中心開展『非遺』項目直播,在《肇源新聞》開闢系列報道專欄,廣泛宣傳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
王偉奇說:『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抓好「非遺」工作,對全縣已有的「非遺」項目建檔收集資料;對上進行申請省級、國家級項目;對全縣的「非遺」項目全面的挖掘整理,讓有價值的「非遺」項目得到更好的傳承。』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肇源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對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排查摸底、收集整理,對瀕臨失傳的『非遺』項目進行搶救和挖掘。傳承和弘揚頻臨滅絕的『絕版藝術』,讓原汁原味的民間傳統文化遺產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