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需兩位工作人員的調度中心。

供熱公司中繼泵站。
黑龍江日報1月31日訊 冬季供暖,室溫多高最舒適?這個問題答案不一,老年人可能會喜歡28℃熱乎乎的感覺,青年人可能覺得23℃穿長衣長褲最適合,家裡有滿地爬嬰兒的家長希望地熱暖暖的,有養生意識的人則希望室溫不宜過高,容易感冒。
供暖溫度眾口難調,是否有破解之道?近期,記者在華電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能源)采訪時了解到,他們正在打造的智慧供熱系統,或許可以一鍵滿足眾人所需,讓同此涼熱,變為訂制溫度。
作為全省智慧供暖試點單位——華電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致力於在哈爾濱國家級新區打造基於新一代人工智能、物聯網、5G通信以及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形成將傳統熱網物聯系統和熱網信息系統深度融合的智慧系統。目前,該公司已實現物聯網智慧供熱控制平臺的聯調聯試,並在哈爾濱新區設立了試點,已經在居民樓安裝了物聯網閥和計量表。今年5月,將為每家每戶安裝溫度調節閥,在2021年~2022年度供暖季,居民就可以在家裡各取所需,自己調節暖氣溫度了。這意味著,『智慧供熱』模式即將走進我們的生活。
華電能源承擔著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和佳木斯市主城區的熱力供應,總接帶熱負荷1.15億平方米,是省內最大的熱電聯產企業。
位於哈爾濱市呼蘭區的華電能源哈爾濱第三發電廠,是華電能源所屬最大的熱電聯產企業。走進該電廠供熱公司調度中心,記者驚訝於這個負責65個居民小區、 93個企事業單位,為12萬戶居民供熱進行調度的中心,只有兩位工作人員。偌大的調度中心裡,一面牆上的實時監控屏幕最為醒目。供熱公司經理張海峰介紹,調度中心相當於供熱系統的『大腦』,它管理著142座換熱站。這些換熱站將電廠生產的總熱源分配到各個供熱小區的樞紐,對供熱發揮著關鍵作用。
近兩年,華電能源公司積極探索供熱『數字化』建設,在哈爾濱第三發電廠供熱公司逐步實施智能供熱,建立智能供熱管理平臺,實現了對所有換熱站的遠程操控。工作人員在調度中心可以實時監控換熱站的工作情況,通過電腦系統調節供熱溫度、壓力、頻率等,管理平臺還有自動報警系統。智能供熱管理節省了人力,以前一天3個人輪班值守的換熱站,如今全部實現了無人值守。調度中心的工作人員也從原來的40多人減少到了6人。
雖然智慧供暖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但平臺建設後便捷服務、科學管控已經可以看到。在漫長冬季裡,暖氣漏水、暖氣不熱是令居民最頭疼的供熱問題。張海峰告訴記者,以前公司只有兩個檢修班組,距離供熱居民區10公裡,服務效率低。這兩年,采用了供熱雲平臺和微信公眾平臺,打通了供熱服務『最後一公裡』,逐步實現『全業務』線上辦理、『全天候』一站式服務。
有了供熱雲平臺,供熱設備管線信息、熱網檢測、換熱站的實時數據都能在手機上查看,整個熱力系統的安全性提高了。同時實現了客服、維修人員和用戶『無縫連接』。現在,哈爾濱第三發電廠供熱公司已相繼成立12個服務分理處,每個分理處服務半徑約在兩公裡以內。那些從調度中心和換熱站節省的人力,全部被調整充實到分理處等服務部門,進行客戶接待、繳費諮詢、報停報修、檢修派工等一站式閉環管理。原來從用戶報修、派單,再到維修人員到現場需要一天左右的時間。現在報修可以迅速派到分理處班長的手機上,維修人員最快20分鍾就能到達用戶家。采用微信公眾平臺收費模式,則讓用戶在寒冷的冬日足不出戶就交完了熱費。
供熱雲平臺、微信公眾號報修、遠程監控、智能調節、無人值守……如今,廣泛應用這些數字化、信息化新技術的供熱行業,已顛覆了供熱企業的傳統形象,在當前疫情時期更顯優勢。如果說,智慧供熱的初級目標是實現安全可控、調整科學、資源節約的管理目標,那麼提昇用戶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纔是智慧供熱的終極目標。『智慧供熱』既實現了企業由『量』到『質』的轉型,又滿足了群眾對暖屋子的需求,也昭示著利用物聯網、5G通信、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智慧供熱時代,正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