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搜 索
百名主播講黨史?龍廣電十佳主播楊偉玲為你講述北大荒的熱血奮進之路
2021-04-07 19:30:40 來源:龍視新聞聯播公眾號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發展史中,龍江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頑強奮斗,不斷奪取革命、建設、改革的重大勝利,在黑土地上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大型融媒體報道活動

《百名主播講黨史》啟動

100位龍廣電主播

走進紀念館、革命遺址

講述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奮斗故事

追尋黨的光輝足跡

傳承龍江優秀精神

用青春擁抱北大荒

龍廣電十佳主播楊偉玲

為你講述北大荒的熱血奮進之路

  走進北大荒博物館,從『開荒第一犁』到現代化大農機,從一代墾荒人拋灑青春熱血到投身北大荒的『科技新農人』,透過一張張照片、一件件物品,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之路在眼前鋪展開來。

  按照黨中央和毛主席『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重要指示,一批榮復軍人來到北大荒,創建了寧安、趙光等第一批國營農場,拉開了北大荒開發建設的序幕。

  1958年,成都會議上通過了《關於發展軍墾農場的意見》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近10萬官兵從全國各地奔赴北大荒。王震將軍發出號召:『永不放下槍,好漢建設北大荒!』館內的黑白照片再現了當年10萬官兵雲集密山而後徒步挺進北大荒的場面。

  與復轉官兵同期到來的還有大中專院校的學生,其中有很多人成為了墾區的農學專家。1958年,6萬山東支邊青年的到來,為北大荒的開發建設注入了新鮮的力量。1968年到1976年間,54萬知識青年加入北大荒人的行列,他們給黑土地注入了新鮮血液,為北大荒貢獻了青春年華。八五?、八五二、八五九……行走在北大荒,從由部隊代號改編而來的農場名稱中,還能尋到當年的印記。前進、前鋒、前哨……從『前』字頭農場中,仍能感受到當年知青挺進荒原的激情豪邁。在黨的領導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北大荒從全國調集人員,迅速興辦起大型農場,快速推動大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70多年來,北大荒人不僅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物質財富,還締造了『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館內的巨幅浮雕《北大荒人頌》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室內浮雕。它以時間為線,通過138個人物和32個墾荒故事,講述了墾荒大軍將亙古荒原建成中華糧倉的拓荒神話。北大荒精神誕生於人民解放戰爭的炮火聲中,廣大復轉官兵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頭頂藍天、腳踏荒原,戰嚴寒、斗酷暑,吃窩頭、住馬架,肩拉犁、手揮鎬……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荒原上開荒種地建農場。

  館內的微縮景觀『馬架子』再現了當時的情景。復轉官兵剛到北大荒的時候沒有住的地方,墾荒隊員就砍樹枝、打土坯,建起了『馬架子』。正是這樣一間間簡易的住所形成了當初國營農場群的雛形。開發建設初期的官兵們,幾十天的時間就搭起了1000多個這樣的『馬架子』。今天,『馬架子』成了北大荒艱苦奮斗的代名詞。

  北大荒人實現糧食總產100億斤用了48年;實現200億斤用了10年;實現300億斤用了4年;而實現400億斤只用了短短的2年時間。目前已經連續10年達到了400億斤的商品糧產量。糧食產量的提高得益於種植結構的調整和現代化的農業機械作業,目前墾區的機械化率高達99.9%。北大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不斷奮進,立足現代農業,全力打造『農業領域航母』。

觀看更多『紅色足跡』

請登錄『極光新聞』客戶端

『黨史學習』頻道

我們一起打卡學習吧!

長按識別二維碼

選擇『黨史學習』頻道

點擊『紅色印跡』欄目

聆聽黨史故事

感受百年風華

重溫紅色記憶

傳承紅色精神

打卡紅色教育基地

一起學起來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