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篳路藍縷,世紀鏗鏘前行,萬裡河山處處閃耀著紅色的光芒。
從抗聯烽火到開墾拓荒,從大國重器到向北前沿,百年『紅色腳印』喚醒沈睡千年的黑土地。
龍視新聞聯播微信公眾號推出大型融媒體專題『從東方紅到太陽昇』——雲打卡黑龍江省百個『紅色印跡』,三條足跡,連點成線,帶您跨越時空,重溫一段段鮮為人知而又波瀾壯闊的紅色歲月。

『東方紅,太陽昇……』是歌曲《東方紅》中的第一句歌詞,巧合的是,『東方紅』和『太陽昇』也是黑龍江兩個火車站的名字,綿延的鐵路線仿佛把我們帶回那段崢嶸歲月。讓我們從『東方紅』出發,一路西行,直抵『太陽昇』,經虎頭要塞、跨萬頃良田,品味北國冰城的厚重、感受鐵人精神的洗禮,追隨共產黨人的初心足跡,探尋龍江百年發展脈搏。圖片

第十七站 蕭紅故居

蕭紅故居坐落於呼蘭河畔,是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出生地,也是她度過童年和少年時光的地方。這裡的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為蕭紅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必要的養分。

蕭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女作家,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城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瑩,筆名蕭紅。1931年,為了反對包辦婚姻,蕭紅逃離家庭來到哈爾濱,困窘間的蕭紅向報社投稿並因此結識報社的蕭軍,兩人相愛,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1933年4月18日,以悄吟為筆名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棄兒》,是她最早發表的文學作品。1933年5月21日,她寫出第一部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之後,她又陸續發表了《看風箏》《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小黑狗》《中秋節》等小說和散文。

1934年11月30日,在上海內山書店,蕭紅見到了敬仰已久的魯迅先生,這是蕭紅文學創作道路的新起點。1935年12月,蕭紅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以『奴隸叢書』的名義在上海容光書局出版,魯迅為之作序,胡風為其寫後記,在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也因此一舉成名,從而奠定了蕭紅作為抗日作家的地位。1938年1月,蕭紅應李公朴之邀到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任教。2月下旬,隨丁玲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去西安,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1940年春,蕭紅抵達香港,在貧病交迫中她堅持創作,寫了小說《後花園》《呼蘭河傳》。《呼蘭河傳》是蕭紅最後一部重要作品,曾被茅盾先生譽為『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
1942年1月22日,蕭紅病故於香港,年僅31歲。在10年的創作歷程中,蕭紅為後人留下了近百萬字的不朽篇章,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

為了紀念這位著名左翼女作家,1986年蕭紅誕辰75周年之際,經過修復的蕭紅故居對外開放。蕭紅故居是清末傳統八旗式住宅,是中原四合院建築群與東北地方傳統民宅形式相結合的典型代表,具有珍貴的歷史與文物價值。蕭紅故居對研究蕭紅的成長環境和生活軌跡以及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與風俗習慣,具有重要的價值。

蕭紅紀念館與蕭紅故居毗鄰而建,是國內首座以紀念蕭紅為主題的大型展館,2011年6月9日正式對外開館。蕭紅紀念館內藏有許多珍貴資料,比如魯迅寫給蕭紅與蕭軍信函的復印件等,為蕭紅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蕭紅的一生波折傳奇。她反對包辦婚姻,一生追求思想和個性解放,是當時女性自我解放的榜樣;她對生活充滿希望和熱情,面對困難和坎坷,不向命運低頭;九一八事變後,她用文字揭露黑暗,表現了崇高的愛國情懷。蕭紅的思想和作品深深地影響了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