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篳路藍縷,世紀鏗鏘前行,萬裡河山處處閃耀著紅色的光芒。

從抗聯烽火到開墾拓荒,從大國重器到向北前沿,百年『紅色腳步』喚醒沈睡千年的黑土地。

龍視新聞聯播微信公眾號推出大型融媒體專題『從東方紅到太陽昇』——雲打卡黑龍江省百個『紅色印跡』,三條足跡,連點成線,帶您跨越時空,重溫一段段鮮為人知而又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
『東方紅,太陽昇……』是歌曲《東方紅》中的第一句歌詞,巧合的是,『東方紅』和『太陽昇』也是黑龍江兩個火車站的名字,綿延的鐵路線仿佛把我們帶回那段崢嶸歲月。讓我們從『東方紅』出發,一路西行,直抵『太陽昇』,經虎頭要塞、跨萬頃良田,品味北國冰城的厚重、感受鐵人精神的洗禮,追隨共產黨人的足跡,探尋龍江百年發展脈搏。
第二十九站哈爾濱鐵路博物館
哈爾濱,是一座因鐵路而興的城市。

從1898年起,中東鐵路的鋼軌由俄國西伯利亞鐵路開始鋪入中國境內。哈爾濱作為這條鐵路交匯點上的鐵路中樞,迅速從一個曬網場變為國際化大都市。鐵路的興建與發展,不僅造就了這座具有異國情調的美麗城市,也記錄了城市的百年鐵路情緣。鐵路的建設帶動了哈爾濱的發展,城市中的許多建築都與鐵路有關,哈爾濱至今到處都滲透著鐵路穿越的痕跡……

哈爾濱鐵路博物館,濃縮著歷史,記錄著現在。

哈爾濱鐵路博物館主體建築為原中東鐵路俱樂部,始建於1903年,是哈爾濱一類文物保護建築。

中東鐵路俱樂部當年是由中東鐵路技師、俄國建造師康·德·捷尼索夫按照莫斯科大劇院風格設計建造的。

哈爾濱鐵路博物館全面系統展示了哈爾濱鐵路一百多年發展歷程和軌跡,詳實記錄了哈爾濱鐵路各個歷史時期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博物館主要由歷程館、專題館、收藏館、『詹天佑鐵路文化廣場』和『卡米拉』西餐廳組成。館內搜尋、征集的各類文物展品達411種、3000餘件,其中包括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使用過的講臺、座椅等珍貴歷史文物,以及各個歷史時期的列車時刻表、火車票、徽章和鋼軌、鉚釘、測量儀等老物件、老設備。

國人自建鐵路(1906—1938年)
清末及民國初年,東北鐵路的修建和運營被沙俄和日本兩國所控制。中國地方政府為爭取本地的交通權益,於1909至1938年期間,在東北地區由中國官商陸續修建了十條鐵路,其中黑龍江地區修建了齊昂、穆棱、洮昂、呼海、鶴崗、齊克6條鐵路,合計長度725.8公裡。由於這些鐵路建設與運營於民國時期,也稱『民國鐵路』。

南滿鐵路(1905—1945年)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從俄國人手中獲得中東鐵路寬城子以南的經營權,建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九?一八』事變後,『滿鐵』勢力侵入北滿鐵路。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後,又秉承日本旨意將國有鐵路委托『滿鐵』經營,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

功載史冊的哈爾濱鐵路
(1945—1949年)1945年,東北解放後,中國共產黨派員接收了各線管理機構。哈爾濱鐵路作為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條鐵路,在百廢待興、恢復生產、支援解放戰爭中,不辱使命,屢建奇功。

長足發展的哈爾濱鐵路
(1949—1978年)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的哈爾濱鐵路,各項事業迅猛發展,運營裡程、運營網絡有了很大增長和改善,管理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技術裝備也有了長足發展。
走向輝煌的哈爾濱鐵路
(1978年—至今)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鐵路運輸煥發出勃勃生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哈爾濱鐵路局搶抓歷史機遇,承負市場主體責任,在加快向現代物流轉型發展中,以大力擴充運輸能力、提昇技術裝備水平為主線,全面推進轉型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以哈爾濱為中心的高鐵經濟圈已經形成,同時填補了世界高寒高鐵建設的技術空白。
昔日的中東鐵路俱樂部,今天的哈爾濱鐵路博物館,歷史在這座獨特建築中交匯,文化在交流互鑒中相交融,這裡不但承載著生活在這座城市中人們的獨特記憶,也見證著交通強國的不凡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