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龍江省2021年計劃完成營造林100萬畝 近年來新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4種
2021-04-23 09:43:5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譚湘竹 張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4月23日訊 在祖國遼闊的版圖上,黑龍江省居於最東最北。

  這裡地肥水美。黑土層厚達30厘米,是世界上僅存的三大黑土地之一;這裡水系發達,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綏芬河等蜿蜒流過。

  這裡林草豐茂。國有林面積、沼澤濕地面積全國最大,自然保護區佔比全國最高。

  這裡四季分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4月22日,是第52個世界地球日,在這一天,我們選擇站在家鄉的黑土地上『回首』。看龍江大地的人們用汗水澆灌和培育著共同的綠色家園,為『修復我們的地球』貢獻了一份龍江力量。

  植被

  看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深入推進,龍江綠色版圖不斷擴大。

  據省氣象局衛星遙感的監測數據顯示,我省植被生態質量呈持續改善趨勢,2019年全省整體植被生態質量較近20年平均值提高13.9%,較2000年提高27%,創近20年來最優。森林面積、森林蓄積、森林覆蓋率實現了三增長,植被生態改善,農田生產能力明顯提高。

  哈爾濱濱江濕地。

  永恆的青春在樹林裡,播種綠色的腳步永無止境。2021年,我省計劃完成營造林100萬畝、村莊綠化建設9.4萬畝,打造省級村莊綠化示范村100個。同時,我省出臺《黑龍江省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明確各級政府承擔天然林保護修復主體責任。到2035年,全省天然林面積保有量穩定在1817萬公頃。每公頃蓄積達到110立方米以上,總蓄積達到20億立方米以上,實現天然林質量根本好轉,生態功能更加凸顯。

  秋季的『五花山』。省林草局提供

  把綠色種在大地上,也把『綠色理念』種在人們心間。2020年,我省開始全面推進關注森林活動,計劃到2021年底,逐步建成100個左右的自然教育綠色營(基)地。按照全國關注森林組委會部署,結合黑龍江實際,我省關注森林活動將充分發揮各類自然保護地的社會功能,深入開展自然教育、森林草原科普工作等生態公益實踐活動,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關注森林、助力生態強省建設。

  濕地

  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在理順管理體制、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

  撓力河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

  我省濕地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區域性差異顯著。根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全省有556萬公頃濕地,是濕地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濕地面積居全國第四。

  據省林草局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國際濕地城市1個——哈爾濱市(全球18個,全國6個),國際重要濕地10處;國家、省級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73處,其中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20處,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53處;濕地公園78處,其中國家級濕地公園63處,省級濕地公園14處,地市級1處。

  野生動物

  看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遍布鄉間山林,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不斷增加。

  隨著我省對野生動植物保護力度的加大,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明顯增加,有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朋友』闖入『尋常百姓家』。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嘴松雞。省林草局提供

  紅嘴鷗。

  2020年6月,虎頭海事處在烏蘇裡江巡邏時發現一只翅膀受傷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經過珍寶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有關專家近1個月的精心救治,東方白鸛傷勢逐漸痊愈,在珍寶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成功放飛。

  近年來,在全省各地強有力的保護下,我省新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4種、二級保護動物26種。其中新增一級保護獸類2種,為豺、駝鹿(原二級保護動物),新增一級保護鳥類12種(原二級保護動物昇級10種,新增2種),黑頭白?、黑臉琵鷺、白枕鶴、草原雕、烏雕、禿鷲、矛隼、黑琴雞、毛腿雕鴞、獵隼由二級保護動物昇級為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黃胸?為新增加物種。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