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搜 索
哈工大兩項技術成果助力航天員成功出艙
2021-07-06 20:55: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許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7月6日訊(記者 許諾)7月4日14時57分,經過約7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標志著我國空間站階段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這是繼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後,中國航天員再次實施的空間出艙活動,也是空間站階段中國航天員的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身著的是中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金屬復合材料與工程研究所武高輝教授團隊和流體高壓成形技術研究所的技術成果為保障航天員身著艙外航天服完成長時間的艙外操作作出了積極努力。

  反光鏡是艙外航天服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起到擴展航天員視野的作用,其使用條件十分特殊,要求超薄超輕、可見光反射率大於98%,同時在空間輻照、冷熱衝擊、跌落衝擊、硬質點磕劃等條件下仍保持優異的光學指標。

  武高輝教授團隊采用自主知識產權的光學級鋁基碳化硅(SiC/Al)復合材料技術,突破了傳統反光鏡徑厚比的極限,創造了1:25的超薄紀錄,經特殊的穩定化處理和鍍膜處理達到設計要求,保障了航天員出艙活動的順利進行。

  艙外航天服就是一個穿在身上的小型『飛船』,其中生命保障系統的氧氣輸送管路是航天員的『生命線』,直接關系到航天員出艙活動期間的生命安全,可靠性要求極高。此次空間站出艙活動時間長達7小時,與神舟七號出艙活動相比,艙外活動時間大幅增加,風險性更大。

  材料學院流體高壓成形技術研究所與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一院組成合作團隊,采用發明的雙調熱介質成形技術,經過從初樣到正樣的兩年多艱苦攻關,突破了壁厚均勻性控制等關鍵技術,最終成功研制出整體結構復雜異形氧氣輸送管件,消除了傳統結構的全部焊縫,為保障航天員長時間出艙活動期間的生命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責任編輯:姜繼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