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域生態魅力格局。哈爾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
黑龍江日報7月9日訊 日前,記者從哈爾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哈爾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草案》已編制完成,目前向公眾征詢意見。《規劃》涵蓋哈爾濱生態、農業保障、城鎮空間布局、歷史文化空間保護、中心城區布局、基礎設施支橕等諸多領域。
打造『北方門戶、冰城樂都』
《規劃》范圍包括哈爾濱市級行政轄區內全部國土空間,共5.31萬平方公裡。本輪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近至2025年,願景展望至2050年。目標將哈爾濱打造成富裕文明、安定和諧、令人向往的『北方門戶、冰城樂都』。哈爾濱市發展定位為:國家重要的先進制造基地、糧食生產及綠色農業產品深加工基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世界冰雪文化旅游體育名城。
構建『兩屏三區多廊多點』的生態空間格局
《規劃》根據生態空間格局、生態系統保護、空間特色塑造3個方面,構建『兩屏三區多廊多點』的生態空間格局。『兩屏』即小興安嶺、張廣纔嶺兩大生態屏障;『三區』即松嫩平原農田生態區、低山丘陵生態區、三江平原農田生態區;『多廊』即松花江及其14個直流生態廊道和兩條生物遷?通道;『多點』即多個生態格局。
在生態系統保護方面,加強3片重要生態區、16條重要生態廊道和59處自然保護地保護,嚴格保護自然保護地空間,根據功能定位合理分區,實行差別化管控。根據江河、濕地、沃野、緩丘塑造全域風貌格局,打造城景融合生態景觀區、江灘沃野生態景觀區、緩丘森林生態景觀區。
農業空間『一環一帶兩區多點』布局
《規劃》在耕地保護、農業空間布局、鄉村振興基礎上,落實『兩區』劃定任務,『三位一體』保護好黑土耕地。實行分類施策、綜合治理,實現黑土地保護全面覆蓋。
打造『一環一帶兩區多點』的農業空間布局。『一環』即都市農產品加工及體閑農業發展環;『一帶』即河谷優質水稻種植帶;『兩區』即平原規模農業區、山地特色農業發展區;『多點』即多個現代農業示范區(產業園)。
『一核七廊多點』構建城鎮空間新格局
《規劃》以『一圈兩區』為基礎,構建市域『一核七廊多點』城鎮空間格局。『一核』即哈爾濱城區(中心城區、阿城組團、雙城組團);『七廊』即哈大齊、哈長、哈牡、哈佳、哈黑、哈吉、哈松發展走廊;『多點』即多個城鎮節點,包括縣域中心城鎮、重點鎮和一般鎮。
圍繞全年齡段人口的居住、就業、游憩、出行、學習、康養等全面發展的生活需要,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完善城鄉生活圈。
保護市域歷史文化與歷史文化名城
在市域歷史文化保護方面,哈爾濱加強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個省級傳統村落保護與管控。重點保護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4處。加強對219棟歷史建築的保護。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古樹名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在哈爾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保護南崗、道裡、道外3個歷史城區,保護15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9處歷史文化風貌區。
建設『三分鍾見綠、五分鍾見園』的公園城市
哈爾濱在中心城區布局方面,強化『一江居中、南北互動、兩岸繁榮』的總體空間結構,形成『一江、雙城、十二組團』多中心、網絡化的空間布局結構。
建設『三分鍾見綠、五分鍾見園』的公園城市。構建『二水串城、七楔縈城、多廊貫通、多園散布』的綠地系統格局。提昇松花江、阿什河、呼蘭河形成的生態走廊。完善形成『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游園)』三類公園體系。
形成『三環+四廊、網格+放射』的開放式快速路網絡
完善城市快速路網體系,形成『三環+四廊、網格+放射』的開放式快速路網絡。建設適宜寒地城市發展的步行友好城市,發展地下—地面—空中暖廊體系,改善冬季慢行交通體驗。
建設智慧綠色的市政設施體系。進一步完善供水體系、形成多元化電力供應保障體系、實現通信設施城鄉共建共享、形成多氣源供應格局、優化能源利用結構,加快清潔供暖代替方式、完善生活垃圾收運及處理體系。
提昇城市韌性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流域防洪排澇能力、建設防震減災安全體系、建設地址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完善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提昇人防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