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0日訊 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種植結構調整,以及市場供需導向引領,大慶市經濟作物佔比逐年上昇,帶農增收效果明顯。

在讓胡路區星火牧場,過去一直種植玉米的地塊,今年全部改成了菇娘,並分塊采取覆膜和支雙層拱等方式,錯開了菇娘的集中上市采收期。

讓胡路區星火牧場菇娘種植戶吳廣慶:我這一千畝地,每畝投資大約3500至4000元之間,總投資800萬元以上。
由過去低投入種植玉米,到現在高投入種植菇娘,吳廣慶的收入也隨之翻番。他告訴記者,這千畝菇娘地在春種時就簽下了2份訂單,一份是北京最大的農貿市場,一份是京東生鮮貨源基地。
讓胡路區星火牧場菇娘種植戶吳廣慶:4塊錢是保底價,就是不低於4塊錢,市場高跟著市場行情走。每畝收益純的能在3500至4000,就是能創造效益400萬左右。

肇州縣今年在大蔥、大蒜、大白菜上積極改良品種、擴大種植面積,並全面提昇種植標准。如今,橫貫二井鎮全鎮的大蒜套種白菜特色產業帶已經形成。全省首家集蒜片、蒜黃為一體的景昕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源博蒜黃種植合作社,更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及蒜黃生產的全產業鏈。4萬多畝以『農戶+合作社+公司』的產銷模式,正打響今年經濟作物致富增收的如意大『蒜』盤。
市農業農村局介紹,近年來,大慶市在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上,不僅運用科學種植技術擴大蔬菜種植面積,還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優勢經濟作物產業帶。全市谷子、高粱、豆類,以及中草藥、蔬菜瓜果等共79.9萬畝經濟作物,已經向規模化、品牌化、市場化要效益,有效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