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0日訊(記者 孫英鑫 安澤)20日,由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黑龍江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活動』的第14場,『七一勛章』獲得者和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對象媒體見面會在哈爾濱召開。

會上,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黨委委員,水稻品質育種所所長、研究員聶守軍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黑龍江省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同時也是重要的優質粳稻生產基地,中國人吃的每9碗米飯中就有1碗是來自黑龍江,黨中央、省委省政府一直關注我省優質稻米產業的發展。我省粳稻種植面積佔全國粳稻45%以上,總產量佔全國稻米的13%左右;自然環境優越,農藥化肥施用量小,稻米品質優良,生產粳米品質90%達到國標二級。寒地水稻育種正是針對我省水稻生產需求,進行科研攻關,為水稻產業發展提供品種支橕的重要學科。
正是充分認識到寒地水稻育種的重要性,一代代育種專家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選育出一個又一個優異水稻品種,扛起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歷史使命。聶守軍說,這一過程是十分艱辛的,因為我們黑龍江地處世界最北部寒冷稻作區,水稻生育期短、限制水稻高產;稻瘟病與低溫冷害頻發、限制水稻穩產;同時本世紀初,我們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缺少主栽品種,有的抗病性好、產量高但抗倒伏性差生產成本增加,有的品質優、有香味、抗倒伏、但產量低,農民朋友沒有辦法,為了獲得更高收益將兩個品種根據米業需要摻混種植,作為育種者處於尷尬局面。
於是,聶守軍針對這些難點,帶領團隊通過將常規與生物育種技術結合,歷經多年的努力選育出一系列優質、抗逆、廣適的水稻新品種50餘個,並且通過開展廣泛的科企合作,推動成果轉化落地,目前已累計推廣1.4億畝,增產稻谷近76億公斤,創造社會效益200億元以上。
聶守軍說,將組織帶領水稻產業各領域專家,針對水稻產業亟需解決的『卡脖子』問題,瞄准『卡點』,進行精准發力,在水稻種植資源創新以及新品種選育、綠色輕簡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控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信息化等方面開展協同攻關,成果示范推廣工作,並且要實現重要創新。
同時,依托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分中心支持,大力開展優質、耐鹽鹼水稻品種篩選與選育工作,使鹽鹼地這一戰略耕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成為寒地糧食增產的新突破口。用科技的力量,助力端牢中國飯碗,守護大國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