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4日訊 為發揮水稻育秧大棚經濟效益,肇源縣民意鄉建民村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新途徑,從相對的『冷資源』裡面『再淘金』,拓寬農民增收新渠道。

建民村是民意鄉較大的水田生產村,而每年水稻育秧大棚的有效利用時間只有短短的兩個月。插秧結束後,就變成了大家不聞不問的『冷資源』。為改變這種現狀,建民村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突破傳統種植框架,二次利用閑置的育秧大棚種植上了周期短、成本低、見效快的大蔥、黃豆等經濟作物,把『冷資源』變成了『熱效益』。

『我家這棟棚室種的是大蔥,今年,按照每斤0.80元計算,我這兒不算大的棚室收益也得達到2700元左右。』村民姜文忠高興地說。
土地被『激活』,產生了二次收益,村民的經濟效益也跟著增加。同時,大棚的二次利用也讓農民在傳統大田作物種植的基礎上挖掘到新的種植思路,為農民開創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建民村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種植模式,著力發展高效益經濟作物的種植理念,擴大了特色經濟作物栽培面積的同時,也提昇了種植戶的技術水平,實現了育秧大棚的『再淘金』。
責任編輯:張廣義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