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搜 索
『文藝女青年』駐村『蛻變』記
2021-08-13 08:33: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陳聰 侯鳴 王鶴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何必品味苦澀的瞬間,何必在意逝去的從前,河水不會倒流,過去的只能是永遠……』

  48歲的冷菊貞曾經做了一個夢。15歲時,懷揣著作家夢的她把這首處女作裝入信封,打算投稿給當地的報紙。爸爸趁她不注意偷偷拆開,然後告訴她別再做夢。

  夢醒時分,守著她的卻是屋裡仍然開著的電視,還有小南河的夜。

  趿著那雙穿舊了的黑色運動鞋,走出村邊小院,遠處是大頂子山上的一輪明月。

  『哭巴精』

  2021年7月29日上午9時51分,沿著沃野間的阡陌小道,我們來到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小南河村。

  大雨剛剛轉停,大太陽就急著罩在頭頂,村裡硬化路上剩不下一絲雨過的痕跡。

  走進冷菊貞住的村邊小院,只見一個約一米七高的村婦正拿著把鏽了的小短斧,規整著院子的矮木柵欄。她剃著蓬亂的小子頭,上身套一件褪了色的淺紫色短袖衫,下身一條黑色運動褲,腳上一雙藍色塑料拖鞋。

  『等會兒,我去洗把臉。這兩天不知道咋回事,臉有點浮腫。』這是『村婦』冷菊貞和我們說的第一句話,明亮,歡脫,帶著村裡人的大嗓門。

  屋裡的一口大水缸沈淀著主人略顯粗糙的光陰。冷菊貞從水缸裡舀了一瓢水,倒在一個老古董似的粉色塑料盆裡,像軍人似的叉開腿低頭快速抹了兩把臉出來,滿臉的汗水變成了滿臉的水珠,一滴滴水珠映出的是黝黑的莊稼人面孔。

  小南河村,位於中俄邊境烏蘇裡江畔大頂子山腳,村旁一條南河、一條北河合抱著流入烏蘇裡江。

  剁開小南河的一粒土,半粒在喊窮,半粒在醉酒。近兩萬畝貧瘠的崗子地、約90間破舊的土坯房,還有農閑時貓在屋裡喝酒、打牌、玩麻將的400多口人……然而,在6年前初來乍到的冷菊貞的鏡頭裡,卻全是這裡的美:清的水,綠的樹,古色古香的木刻楞,還有靜悄悄掠過大頂子山上的雲,適合搞攝影,更適合發展旅游。

  單反相機不離手的冷菊貞常說自己是『攝影人』,人字後面還帶著東北人慣用的兒化音。村裡人對她的稱呼卻五花八門,人稱『陳小四兒』的村民陳兆軍,給她起了外號『哭巴精』。

  『哭巴精』,東北方言裡是愛哭鬼的意思。

  2015年12月3日,冷菊貞請纓從雙鴨山市來到這裡當駐村第一書記。陳小四兒敞開自家小賣店的門,第一次瞥見這個陌生的城裡人。她穿著一件時髦的長款翻毛羽絨服,打著卷的頭發披在肩上,臉上化著白皙的妝,手裡拿著一個單反相機,腳蹬一雙雪地靴,走幾步就停下來拍個不停。

  『我尋思咱們這旮旯有啥好拍的啊。』陳小四兒瞧不上那副做作樣子。

  還沒等冷菊貞拍完,村裡的流言就像長著腳一樣,追趕著她:『聽說這是市裡新來的駐村乾部,帶來了兩千萬塊錢要發給村裡!』

  12月底,村民李忠海家,『泰坦尼克號撞冰山』。文藝女青年冷菊貞在這次的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上,正式跟村裡老少爺們兒見面。

  早已准備好的那張紙被她揉得皺皺的,揣在褲兜裡,她脫稿做著自我介紹。剛說了兩句,村民陳兆海打斷了她:『聽說你帶了兩千萬來的?』

  冷菊貞強橕著笑:『一分錢都沒有,我就是來帶著大家乾事兒的。』

  陳兆海撂了臉子:『沒錢你來乾啥?』一摔門,轉身去了陳小四兒的小賣店。

  小賣店有幾臺村裡人人都愛的麻將機。陳小四兒自己不稀罕那玩意兒,只是架不住左鄰右捨攛掇——正是大冬天農閑的時候,大家沒事兒了就聚著玩牌打麻將,有個麻將機省事兒。

  冷菊貞的『趣事兒』就從麻將桌上源源不斷灌進陳小四兒耳朵裡。

  『咱村裡要成立旅游協會,要組7個部,入會的話還要交400塊錢!』

  『聽說還要請啥攝影人來攝影,我看這冷書記搞旅游就走個形式,兩天半就得黃。』

  『說是要拉老村長孫桂嶺當會長,老村長沒同意,她瞅著人家大立櫃眼淚就下來了,哭得嗷嗷的,後來又哭了好幾次,老村長沒辦法纔答應她!』

  『她算啥書記?我看就是個「哭巴精」。』陳小四兒忍不住插嘴。

  這個『哭巴精』挺愛張羅大家伙兒開會。最開始,她對村裡的發展提出好多設想,可都被村民們一一撅了回去。

  她說,小南河村民種苞米多,萬一歉收,村民就掙不到錢。所以要調結構、『旱改水』。

  村民們反對:『村裡全是崗子地,要改水田就要有灌溉設施,沒錢怎麼改?』

  她說,咱的房子在攝影人眼裡別提有多美,咱要像雪鄉一樣,發展旅游攝影,吸引攝影人來拍照,來的人多了就火了,能開農家樂、辦民宿。

  村民們不屑一顧:『農家樂是咱這旮旯乾的事情?』

  『那會兒還不敢當著大家面兒哭,就躲回自己屋裡偷偷哭。』冷菊貞說。

  陳小四兒不知道,在冷如冰窖的老屋裡,在大炕上的電腦屏幕前,冷菊貞更哭得放肆。

  『冷大膽』

  冷書記抹眼淚兒,我們采訪時撞見了。

  可從她嘴裡說『乾不動』,我們一次也沒聽著。

  要說以前小南河村的名人,董連營算一個。他性格活泛,平日愛張羅紅白喜事,是村裡的能人。沒幾天,『哭巴精』要成立旅游協會的事兒也傳到了董連營耳朵裡。

  和很多村裡人一樣,董連營看上面下來的乾部戴著有色眼鏡:『就是來鍍個金,待兩天半、吃兩天飯就走了,來三趟最多了。』

  三兩句一嘮,大家心挺齊:旅游協會的事兒,不上手,不參與。

  臨近年根兒,冷菊貞提出來家家戶戶掛上燈籠、把玉米串兒編好,再貼上年畫、鋪上東北大花布,營造個東北年味兒,好讓外面的攝影愛好者來拍照,讓村裡的美景『刷屏』朋友圈,用東北民俗打造個網紅打卡地。

  燈籠買來了,村民們一窩蜂跑來領走,可就是不掛。

  老村長王文山是冷菊貞搬來的救兵。老王一看事兒要黃,趕緊給董連營打電話:『來你忠海大哥這兒,幫冷書記想想轍。』

  結果老王打了兩遍,硬是請不動董連營。

  董連營這廂電話又響了,是李忠海打來的:『你咋這樣式兒的,你還拿絆兒了?』

  打完這通電話,董連營終於動身過去了。一進屋,冷書記在那兒坐著。冷菊貞瞅了瞅董連營,董連營也瞅了瞅她。

  『你別瞧不起我,我還瞧不起你呢。』董連營心裡嘀咕。

  冷菊貞接著說起成立旅游協會的事情。協會下設餐飲、銷售、文藝等7個部門,操持小南河村旅游事宜。

  『餐飲部誰來擔當?』冷菊貞問。

  『董連營行。』大家都推舉董連營。

  『你看大家伙都說你當餐飲部長行,我就挨家訪一訪,聽大伙兒說說你到底行不行。』冷菊貞這纔跟董連營『破冰』。

  第二天晚上,冷菊貞主動找到他:『我都打聽了,你女人緣兒真不錯,這幫女的都說你行。』

  董連營不服氣,也想露一把。他推讓了一下,還是當上了這個部長。村裡的能人上了手,家家戶戶的燈籠點亮了小南河的夜。

  冷菊貞的心裡也亮堂了:『也許沒辦法一下子從全村400多個人開始,但是可以從一個人開始。改變舊習,就得讓他們有事乾、有錢掙。』

  冷菊貞開始朝著第二個小目標邁進:拍一張《紅燈高掛》的全景照片為村裡做宣傳。她把目光投向村裡的亂石崗子——小東山。

  連續好幾天,冷菊貞冒著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獨自蹚著沒膝蓋的積雪,登上小東山拍全景。

  村民知道後,『冷大膽』一夜成名。

  除夕這天夜裡,冷菊貞再次穿越亂石崗子,拍完夜景急火火趕回父母家。臨上樓時一看表,還差5分鍾就到零點。一幅幅《紅燈高掛》的『熱乎』照片發到朋友圈,大年初二就吸引了一批攝影愛好者來小南河村采風。

  在此之後,浙江衛視《我們十七歲》節目組來到小南河村拍攝『過大年』,《黑金部落》影視基地和民俗外景地在小南河村落地,小南河的旅游大門漸次打開。

  『以前拍小南河,是為了這裡山水美;現在拍小南河,是為了村民們腰包鼓。』冷菊貞的發展戰略,讓董連營和村裡人認可了,冷菊貞這個人,村民們也相信了,『不是冒懵兒(注:冒失、魯莽)的』。

  『冷哥兒』

  冷書記曾跟來看她的人開玩笑,說自己是『死豬』。

  『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死豬』。

  2016年這一年,從農歷二月二『開耕節』到『五一三天樂』『七夕乞巧節』,游客逐漸增多,村裡卻還沒個像樣的支柱產業。

  『搞旅游能把村子人氣搞旺,要想富還得靠產業。』冷菊貞想起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的技能——熬辣椒醬。

  2016年秋後,辣椒成熟。等做好采摘切分等准備工作,冷菊貞的辣椒作坊就開工了。作坊就在冷菊貞自己住的屋裡,炕灶上的兩口大鐵鍋是她的生產工具。

  熬辣椒工序繁多。先把洗好的辣椒原料粉碎、倒進油鍋,把辣椒裡的水洘出去,熬得差不多時放入配料,然後繼續熬到黏稠狀、色澤變成紅色,纔算是熬成。這一套工序下來少說四五個小時,冷菊貞和村民白天要接待游客,只能入夜再開工。

  熬辣椒的時候正是三九天,屋外潑水成冰,屋裡的辣味兒簡直讓人像在受刑,裡裡外外,做辣椒醬是最苦的差事。乾農活的村裡人也受不了這煎熬,一個接一個離開了。

  冷菊貞陷入窘境:搞旅游積攢的那點兒好感全給這辣椒醬敗光了,村裡人說她『老娘們兒當政』。人們還給辣椒作坊貼上了『黑作坊』的標簽——不到天黑,作坊就不開工。

  該散的都散了,只剩下董連營、馬小莉等幾位『鐵杆』跟著冷菊貞清洗、熬醬、裝罐。有時一晚上能睡三四個小時,有時為了趕工期能熬一宿。冷菊貞常在辣味中昏昏睡去,最後又被辣味嗆醒。不脫衣服睡覺成了常態,辣椒醬灑到棉褲上,就連做的夢都是火辣辣的。

  大鍋熬辣椒,人得在旁不時攪拌著。為了防止熬過火候,冷菊貞實在困極了,就找來二三十厘米寬的細長木凳躺在上面,半睡半醒。

  睡眼迷離中,她常盯著那口大鍋。『把鍋砸爛的念頭一閃就過去了,跟這口鍋沒仇,鍋就是希望,就是要告訴自己,讓想乾事能乾事的人能夠乾成事,一定不能傷了他們的心!』

  『冷書記,你要是需要,我們都過來幫忙,不要錢!』眼瞅著這幾個人為了做辣椒醬遭這麼多罪,終於有人看不下去了,要求加入,幫冷菊貞把最艱難的時候熬了過來。

  就這麼一夜一夜地苦熬,2019年底,利用村集體、村民入股等資金共計近200萬元,饒河縣小南河食品有限公司注冊成立,一座標准化的辣椒醬生產車間亮相小南河村西頭。

  『冷哥兒是條真漢子!』大家對冷菊貞的看法有了轉變:『冷書記一個外人拋家捨業圖個啥?不就是為了咱小南河?咱村裡人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乾!』

  『沒聽說農村裡誰家乾活有累死的。』這是『冷大哥』嘴邊的玩笑。

  『要往極致了乾,把路闖出來,這樣小南河纔不會死。』這是冷菊貞內心的信條。

  正像村邊高高豎起的『小南河村駐村工作隊』的旗杆,守望著冷菊貞的屋,也守望著她的辣椒醬廠。

  有了廠房還不算『高枕無懮』。生產出來的幾萬瓶醬怎麼賣出去,又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由於市場經驗不足,辣椒醬的銷售渠道沒打開,頭一年生產的辣椒醬一箱箱地擱在廠房裡,天氣熱起來庫房返潮,箱子就長毛了。

  『小南河要振興,得變輸血為造血,還得找新思路!』冷菊貞不放過每一次客人來參觀辣椒醬廠的機會,不遺餘力在線上線下推銷辣椒醬,同時她也琢磨著新路子。

  有一次,廣東佛山一個老板來到小南河,冷菊貞在席間給他講了小南河一樁又一樁趣事。聽說這個老板對白酒感興趣,冷菊貞趕緊提了一大桶十斤裝的土酒小燒過去,邊喝邊聊:這是咱小南河村民自己釀的!

  老板聽入了迷,本沒打算在小南河投資的他,當即決定在這裡建酒廠!

  冷菊貞心裡樂開了花兒,可幾杯高度酒下肚,腦袋發昏,回屋倒頭就呼呼睡過去了。

  醉酒醒來,冷菊貞拿著相機站在屋門口,從黃昏一直拍到夜幕在天空濃濃地鋪開。

  冷菊貞不易。她知道,留得住項目,纔能留得住村裡人的心。

  一個個費盡冷菊貞心血引來的項目,標注著小南河的蛻變之路——從打開封閉狀態搞旅游,到帶動村裡經濟發展的辣椒醬廠,從芍藥地、向日葵地等特色種植,到整治村內環境等以工代賑用工項目,在脫貧攻堅政策指引下,駐村工作隊和村乾部帶領著村民,把過日子的思路打開了。

  一個文藝女青年的單反相機,也徹底改變了小南河——村民們曾經做夢也想不到,以前的貧困村如今已變身全國首批鄉村旅游重點村。全村累計接待游客5萬餘人次,收入近500萬元,2020年脫貧戶人均收入1.0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4萬元。

  脫貧戶楊俊華感觸深:『苦了半輩子了,沒尋思還能住上政府給蓋的新房,沒尋思我家的土雞蛋不夠賣,更沒尋思加入旅游協會還能享受分紅。』

  『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中,最難的事就是讓老百姓打心裡接受我們、信任我們,願意跟我們一起去奮斗、一起去改變。遇到困難、摔了跟頭不能沒了信心。』冷菊貞說。

  『老賴』

  可就是這麼日夜操心小南河的『冷大哥』,有一天卻把自己說成是賴在村裡的『老賴』。

  今年6月11日,冷菊貞去城裡開一個會。回到村裡,她還跟以前一樣,摘下涼帽,脫鞋上炕,坐在堆滿書籍和雜物的由簡易炕桌搭成的『電腦桌』前開始工作。

  可坐著坐著,她的眼睛下起了雨——從小雨滴答到涕泗橫流,滿臉漲得通紅。

  『有人說,小南河的這幾個項目沒落地都怨我……就這麼不信我嗎?』冷菊貞別過臉去,再沒言語。遇事抱怨,從不是她的作風。

  可就這一夕之間,潑辣的冷菊貞變得善感起來。

  『每年我都在院子裡種滿花,今年肥料大了,沒打幾個骨朵兒。』第二天,冷菊貞一早起來下地拾掇花兒,把自己弄得汗津津的,可腦袋裡橫衝直撞的念頭卻怎麼也停不下來——

  小南河產業基礎還不牢,村民觀念轉變還得加把勁兒,我還要不要『賴』在小南河?

  自己已經乾了兩屆半的任期,有些人是希望我走的,或許小南河離開我會發展得更好?

  她走出門,一遍遍走著熟悉的村路:與剛來的時候比,危房不見了,燈籠掛了起來;垃圾、破爛兒幾乎看不到了,辣椒醬廠房建了起來;農閑時打麻將喝酒的少了,村民門口的花多了,路旁一隊人馬正在進行路邊溝加寬建設,裡面好幾個村民正埋頭苦乾。

  她回想著最初的念頭:『以前說要五到十年把這兒搞成大頂子山下的雪鄉,現在看可能還需要更久。小南河這個地方沒有火車和飛機,交通不便,旅游還需要專業團隊來運作。』

  思來想去,她還是堅信:自己這條靠旅游『勾』來人打開村莊大門、靠發展產業讓村民腰包鼓起來的路子,絕對不會錯!

  在冷菊貞的設想中,未來的小南河能有三成人吃旅游飯、三成人吃產業飯,再有三成人吃種地飯,最後一成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就通過政策補貼和公共服務的改善,靠這九成人幫助享受到更好的集體公益服務。

  『只要小南河能這樣往前發展,我冷菊貞就沒白乾。』

  冷菊貞跟領導表了態:『只要發展需要,聽從組織安排。』

  6月25日,現任村黨支部書記董連營正好上雙鴨山市裡開會,閑聊間風聲傳到他的耳朵裡,他趕緊給冷菊貞發了微信:『大姐,工作隊換了,你准備走了對嗎?』

  冷菊貞沒有回答。

  過了幾天,在北京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冷菊貞,捧得她最新的一個榮譽——『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這是她的榮譽,更是一直在她身後關心她的各級黨組織的榮譽。

  她在朋友圈寫下一段像是總結的話:『如果不是駐村,我可能不會知道「再堅持一下,再努力一下」對於我們的事業是多麼重要。無謂青絲白發,無謂暮暮朝朝,無謂我的哭我的笑,更無謂每一種眼神,無謂無謂……因為珍惜所以無謂。守著你的名字我們同行,這是一片有生命力的土地……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歷史的滾滾車輪。』

  成為自己,成為一朵『冷菊』

  冷菊貞喜歡菊花。她說,她就是大頂子山下的『冷菊』,不過,掰開有三瓣兒,卻是一瓣深沈,兩瓣熱烈。

  2021年7月31日凌晨三點多,小南河村民上工的時間。東北大地上,夏季天亮得早,還沒等太陽昇起,四野早就亮堂起來。

  離冷菊貞住處百十米的地方,有個廢棄的村供銷社。老房子經風歷雨30多年,是村裡的『老物件兒』。但就是這天清早,冷菊貞指揮著一群村民扒了供銷社的屋頂,一邊指揮還一邊用手機錄視頻。

  『建酒廠的事兒終於要動工了,就和廣東佛山的老板合作,村裡產業又有了新路子。』冷菊貞說,村裡農閑喝大酒的日子真的要一去不復返了。

  『你把這拆了多敗家,30多年了!』村裡一位耄耋老人走過來衝冷菊貞說。

  『拆了蓋別的。』

  『能蓋啥?』

  『今天蓋酒廠,再有幾年時間我給你蓋大樓!』

  曾經,小南河村喝酒成風,『大酒罐子』村遠近聞名。每家至少有兩口能裝200斤的大缸,一口缸裝水,一口缸裝酒。那時的小南河,一年從縣裡買回的酒得有五噸。

  從醉酒到醒酒,再到未來釀酒出售,小南河村的『蝶變』,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縮影。

  最近,新的工作隊入駐小南河,冷書記要離任的消息已漸漸傳開。她仍然放心不下幾個項目,這個酒廠的建設就是其中之一。廣東佛山的老板提起過給酒命名的事兒,還想叫『冷菊貞』。

  小南河發展有多好,村民們不說。村西頭有座廠,村道旁有花地,院子裡還有個黨派來的冷書記,村民們都知道。

  董連營的母親齊登蘭聽見風聲,再看見冷菊貞,眼中就噙著淚:『冷書記,你以後見著我一次就打我一次,使勁打,這樣我以後就不會想你,捨得你走了。』

  這麼多年過去,村民們好似變了許多,又好似沒什麼變化。依然有人『等靠要』,還有坐在地頭罵人的,但村裡接待游客沒耽誤,手頭忙活的事情沒耽誤,有了項目比著乾搶著乾的思想,更是越來越深入人心。

  『喚醒他們就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冷菊貞說,越是艱難的事情,越得有人去做,這樣纔不會被現實鎖死,纔能找到鄉村振興破題的鑰匙。

  說這話時,冷菊貞的眼裡有光。

  『乾活兒的感覺就是光。你乾活做事鉚足勁兒,你眼裡也會有光。』冷菊貞用那帶著光的眼睛注視著我們,和她對視的時候,我們仿佛感覺到了那光裡的熾熱。

  每一分熱,都是為了腳下的這片土地。

  離別之際,我們再一次爬上大頂子山。

  從大頂子山上往下看,小南河村是白雲綠野間一塊還算方正的煙火之地。

  在每個清晨和傍晚,會有搖擺的青煙穿透村口幾株直挺挺的樹,在密密的枝葉間裊裊地向上昇騰。

  夏風中的向日葵田,一起一伏,像是大地在呼吸。村莊就在這一呼一吸間搖曳著,像是浪尖波谷中的船。

  棲息在這『船』裡近6年的冷菊貞,每一個日夜都在創造著『生』的意義。

  有時是語出急速的莽撞,有時是目光澄澈的歡朗,有時是安靜與掙紮的對抗。『哭巴精』『冷大膽』『冷哥兒』『老賴』……冷菊貞用自己的方式把生命活到極致。

  在大頂子山眼皮子底下生活的最後時光,冷菊貞一如平常,早起早睡。到了黃昏,趁著大頂子山遮住太陽,她騎著三輪車去離村不遠處的小河沿,撿回一些被河水衝得滾圓的石子,裝飾她的小院。

  『沾著泥土的,就不會枯萎。』冷菊貞說。

  冷菊貞拿著相機四處拍的習慣是改不掉的。她把所有的照片存進硬盤裡,時不時翻看。雜亂無章的序列僅她自己看得懂,翻到自己年輕時的照片,她會快速翻過,鼠標頓了頓,她再翻回來細看。

  讓她為照片裡那個美麗精致的文藝女青年停頓的,正是這六年的光陰。

  這六年,上學期間兒子跟她一年只見一兩面;到縣城辦事時,纔能順道回父母家看看。對老父老母和兒子的虧欠,她從不跟人講。

  這六年,她的身體、膚色、氣質、乃至嗓音,都深深地打上了小南河的鄉土印記。始終不變的,是每年過年給小南河家家戶戶拍張全家福。

  『我不是一個稱職的媽,不是一個孝順的女兒。我一直想著,等在小南河做的事兒有眉目了,再靜靜地跟爸爸嘮嗑……』

  話音未落,淚水滾了下來。

  彌留之際,父親的意識已經模糊,可他嘴裡念叨的,還是要冷菊貞把駐村的工作做好、做紮實……

  淹沒了。

  在小南河拍攝留存的成千上萬張照片中,那張年輕時文青范兒的冷菊貞肖像照被時光泛黃了,淹沒了。

  有時候,她默默把它拿出來。

  一張舊照上,30歲出頭的冷菊貞,單手放在胸前,仿佛正在用期待的目光,看向48歲的自己。這片刻,用粗糙的手輕輕撫摸著容顏的片刻,光陰仿佛不復存在。

  近20年的時光反復擱置,又重啟。經歷了無數美好與挫折之後,曾經那個想成為偉大作家的文藝女青年冷菊貞,選擇與內心和解,終究還是在這片她眷戀的鄉野間,成為了自己。

責任編輯:王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