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鎮少兒運動中心的小學員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體能訓練。

翼啟體育籃球俱樂部的教練在教孩子們如何發球。

相約奔跑成了『跑友』們每天最開心的事。
東北網8月27日訊 日前,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為實現『健身自由』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其中有對青少年、老年人、農民、婦女等重點群體的促進方案,也有對設施供給、賽事活動、體育產業等方面提出的新任務。
按照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要達到38.5%,新建或改擴建2000個以上健身場地,實現社區15分鍾健身圈全覆蓋,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16名,帶動全國體育休閑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
隨著『全民健康』深入人心,大慶市體育休閑產業也迎來了發展的快車道。大慶市將如何發展體育休閑產業?體育休閑產業將帶來哪些商機?企業又該如何搶抓這些商機?
運動健身日漸成為市民生活新方式
今年暑假剛開始,市民程女士就給上小學的女兒報了游泳班。市游泳館開館期間,每天兩個小時的游泳課,小姑娘一天也沒落下。
團團媽媽則給即將上小學的團團續費了翼啟體育籃球俱樂部一年的籃球課。跟小伙伴們打籃球,成了小團團最開心的事兒。
瞄准周日晚上網球場地人流量相對較少的空檔,在市區某機關單位工作的小高約上幾個同事和好友,來到位於時代廣場的網球場打球。
全民健身經過十餘年的推廣,運動健身的理念已得到更多人的認同,人們參與健身的方式也從被動接受,向著積極主動出擊的方式轉變。在這一大趨勢下,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催化』了人們對健康、健身的認識,幾乎所有人都意識到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運動健身成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每天早上4點多,時代廣場就熱鬧起來了,有甩鞭子、打太極的,有跑步、健走的,還有打球、輪滑的。在廣場中心的器材鍛煉區,60歲的李大爺正在壓腿。他說當初來這裡鍛煉的目的只是想抻抻筋骨,經過一年多的鍛煉,壓腿的高度從最初的石礅子,上昇到了雙杠。每次鍛煉結束後,他還會去旁邊的上肢牽引器和腿部、腰背按摩器上放松一下,全套動作練下來,身體舒展了,心情也就舒暢了。
每天晚上7時30分,董萍萍都會跟著平板電腦上的視頻課程做『帕梅拉』健身操。她告訴記者,雖然一天工作下來身體挺疲憊,但是用這種方式出出汗,身體和精神特別放松。
同一時間,剛參加工作不久的王軍則開始了夜跑。27歲的王軍是一位疫情之後從零開始培養鍛煉習慣的『健身新人』。
『之前因為工作節奏比較緊湊,長期久坐,飲食也不規律,漸漸感覺身材走樣,體質也逐漸下降。疫情期間居家辦公,我便開始執行健身計劃,並逐漸養成了習慣。』王軍說,疫情之後他開始跑步健身,原來一直圍著黎明湖跑,後來轉戰濱洲湖。『那裡有湖泊,有廣場,有場館,健身環境越來越好了。』王軍說。
大慶滑冰館開館後,每周四楊志鵬都要去滑一個小時。『因為疫情防控,現在每天只允許100人上冰,得早早去搶名額。』楊志鵬說。
胡軍則去大慶市工人文化宮壁球館打壁球。因為限流,壁球館只能進6個人,胡軍每次都會提前一天預約。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大慶市長期健身市民達100萬人,目前推廣普及了40餘個類別的全民健身活動,舉辦群眾性賽事活動4200餘次。
體育休閑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總算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場球,還是喜歡戶外鍛煉,在家施展不開,還總怕打擾鄰居。』記者見到張勇時,他剛剛走下球場。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的運動場所從戶外退守到室內。很多人都像張勇一樣,每天跟著線上教程居家鍛煉,但內心深處依然懷念著陽光清風之下呼朋喚友、共灑汗水的愜意與暢快。
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越發感受到健身的重要,健康消費已逐漸成為市民的新消費熱點,體育休閑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體育休閑產業也稱為休閑體育產業,是指社會各部門提供的與體育活動密切相關的產業領域,它包括體育產品和服務,以及與這些產品和服務相關的經營活動的總和。
8月24日19時,在位於大慶市體育館的王鎮少兒運動中心,記者看到,每個教室的小朋友都在進行體能訓練。據教學總監安安教練介紹,王鎮少兒運動中心創立於2018年8月1日,是以裡約奧運會競走冠軍王鎮的名字命名的,是『黑龍江省體育項目後備人纔基地』。目前在大慶有三個校區,課程內容主要是以提昇2.5周歲到13周歲孩子的綜合素質為主。每次課程75分鍾,目前中心共有學員約1200名。
游泳,也是人們的健身首選。只要泳池不打烊,『游』客就源源不斷。
大慶市游泳館開館期間,每天都有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人群開設的游泳培訓班,假期的時候,還有假期短訓班。
程女士給女兒報的是半年班,學費3000元。『泳帽泳鏡泳衣花了300多元。相較於文化課學習,游泳學費真不高,只要不閉館,每天都可以去游兩個小時,還有專業教練輔導。看著孩子的身體越來越好,這份投入還是挺值的。』程女士告訴記者。
記者采訪了解到,2021年至今,大慶市游泳館已培訓70292人次,長訓運動員累計575人,寒暑假短訓班累計591人。面向社會人群共開設了96期培訓班,面向青少年開設了11期培訓班,每日游泳、培訓進館人數達880餘人次。
團團媽媽告訴記者,團團學籃球一年學費是3980元,每節課90分鍾,假期集訓時課時比較密集,課程時間也加長到120分鍾。翼啟體育籃球俱樂部教練董鑫表示,俱樂部在暑假通過開特色班全力推廣全員運動,重點注重青少年健康運動,招生人數相比平時增加了15%-20%。暑假班主要以小學、初中的孩子為主,采用分班教學,每天出勤學生人數可達50-60人。
近年來,大慶市始終把競技體育、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的統籌布局、協調發展和融合貫通作為體育產業工作的發力點,建立起了市縣鄉三級體育健身體系。統計數據顯示,大慶市擁有體育場地共2908處,其中體育場19座,體育館24座,游泳館8座。室外田徑場、小運動場371塊,室內羽毛球、乒乓球、臺球、武術等健身場所1474個,室外籃球、網球、門球等場地1217塊。全民健身路徑11297套,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85平米,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0.14個。中小學體育設施和體育器材配備率達到100%,全民健身工程設施配備率社區達到100%,行政村達到100%,城鄉體育基礎設施覆蓋率全省領先。全市現已擁有各類協會、俱樂部317家,直接參與人數達到7萬多人。
大慶市著力構建『大體育』發展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過後,人們更加關注大健康產業。大慶市未雨綢繆,前瞻謀劃布局體育休閑產業。
記者了解到,未來5年,大慶將構建『大體育』格局,搭建更多平臺、創造更好條件、提供更優服務、營造更濃氛圍,要『五好並舉』,全民參與『動起來』;統籌施策,專項特長『練起來』;品牌引領,百花齊放『賽起來』;久久為功,體育『事業+產業』『強起來』,努力將大慶打造成為體育強市、健康之城。
『十四五』期間,大慶市將不斷健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持續推動競技體育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鞏固深化體教融合、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開展體育對外交流。大慶市將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不斷挖掘推廣各類民間民俗傳統運動項目,扶持培育具有冰雪特色、民俗特色、群眾樂於參與的體育賽事活動;加大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力度,實現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逐步擴大社會力量參與比重,構建體育系統、體育俱樂部、學校和社會共同參與的訓練、競賽和後備人纔培養體系;擴大競技體育人纔選拔渠道,面向社會體育培訓機構、高等院校和社會體育組織選拔高水平競技體育人纔,並將體育人纔納入人纔培養戰略和實施計劃。
在體育產業方面,將大力引導支持社會力量辦體育,進一步拓寬產業發展方向,逐步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競爭有序、運轉高效的體育產業運行機制;積極引進國際、國內精品賽事;以冰雪體育為切入點,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賞冰樂雪活動,打造『一湖一品』經典冰雪體育旅游線路和特色賽事活動;推動『醫體』『文體』『旅體』『教體』『康體』融合發展,逐步延伸產業鏈條、提昇產業活力、擴大產業規模,加快構建『體育+』和『+體育』的發展新格局。
持續構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圍繞全民健身『六邊工程』,做好全民健身日、『賞冰樂雪』等全民健身品牌示范活動,引導縣區開展因地制宜、小型多樣、就近就便的日常健身活動;繼續做好全民健身工程建設工作,加大農村健身設施扶持力度,並有重點地向村屯傾斜;積極推動體育社團規范化、社會化、實體化進程,發揮縣區體育總會和各級體育協會的作用,促進體育社團組織網格化發展;不斷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完成200名二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任務,為全民健身科學指導提供技術支持。
依托奧林匹克公園場館,打造南北兩個體育經濟『孵化器』。充分發揮張寧羽毛球訓練基地、王鎮競跑俱樂部、鄭武籃球訓練基地等社會品牌業訓力量示范引領效應,在南部以體校、體育場為主,重點發展足球、籃球、網球、拳擊、散打、田徑等項目培訓,北部以滑冰館、游泳館、體育館為主,開展速度滑冰、冰球、冰壺、游泳、足球、籃球、羽毛球、射箭、擊劍等項目培訓,通過放開體育參賽限制,打造公平公正的參賽環境等方式,規范引導俱樂部等體育組織長遠發展,不斷擴大青訓選材范圍,創造經濟效益,實現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如何搶抓體育休閑產業商機?
休閑體育產業迎來發展風口,企業如何搶抓機遇?
就此,記者采訪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戰略管理專家韓光鶴。
『搶抓體育休閑產業商機,最緊要的一點是培養市民的消費習慣。多年來,市民習慣於免費鍛煉,觀看體育競賽表演也習慣於「要票」,這給商業比賽和體育服務業帶來了很大困擾。所以,培養市民的消費習慣很重要。』韓光鶴表示。
韓光鶴告訴記者,從總體水平看,大慶市體育休閑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產業規模小且基礎薄弱,自身潛力和特色優勢沒有充分發揮,發展速度和規模還有較大提昇空間。要搶抓這波產業機遇,可以從營業性健身場館、體育培訓、體育用品銷售三個方面入手。
在營業性健身場館裡抓商機。居家健身是疫情期間不得已而為之的特殊狀態。由於家中可供健身的區域有限以及場館健身可以增進人際交往,因此疫情結束後戶外健身、體育場館健身依然是主流。市民對場館尤其專業場館的需求會增加。大慶市雖說有一些免費場館,但人多館少,有時很難排上號。現在很多城市都有羽毛球俱樂部、乒乓球俱樂部等營業性場館,可以提供收費場地,這種方式值得我們借鑒。
在體育培訓裡抓商機。隨著『雙減』政策發布,體育類培訓成為暑期培訓市場的一個新熱點。羽毛球、跆拳道、游泳、圍棋等成為孩子們暑期培訓的熱門項目。這與以前普遍熱衷於文化課培訓的現象形成鮮明對比。暑期體育類培訓的火爆說明體育健身運動已越來越大眾化,全民健身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在體育用品銷售裡抓商機。如果有人花1.2萬元買了一輛自行車,普通市民可能覺得難以接受,但對於自行車運動愛好者而言,卻完全能理解。捷安特自行車專賣店的老板說,這樣高端的專業自行車是很多自行車運動愛好者夢寐以求的,從大慶市近幾年的銷售情況看,價格適中的山地車、公路車和休閑型的折疊車的銷售量正在穩步上昇。
隨著全民健身意識的普及,體育健身用品的市場潛力日漸顯現,而人們對品質的追求,也會讓專業、專一更有市場。與時裝等相比,運動類產品有自己的獨特性,運動產品的銷售特別需要氛圍,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商場將通道做成跑道的原因。運動產品越來越專業,貨品深度夠了,但寬度不一定夠,所以,將多個品牌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互補,顧客可以一圈逛完,從頭到腳都買齊。
從經濟的角度看,全民健身孕育了體育健身市場的巨大商機,吸引了眾多民間資本投資體育健身行業,但是換一個角度說,體育健身行業的蓬勃發展、設施條件的改善也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城市體育水平的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