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教育,寄托著每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黑龍江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全省教育面貌發生格局性變化。

在鐵力市工農鄉中心學校,同學們正在通過大屏幕與鐵力市第四小學的學生們同上一節語文課。教學一體機、高速寬帶組成了『雲課堂』的『千裡眼』和『順風耳』,正讓越來越多的孩子一起共享優質教學資源。


鐵力市工農鄉中心學校學生 付思研:
我們教室裡還有智能白板,課件很漂亮,我很願意上課。


鐵力市工農鄉中心學校教師 仲威平:
現在都是信息化教學,我們老師也都是每人一臺電腦,所以每天都在運用信息技術。不斷地提高自己,把學到的新知識傳授給學生。

紮根鄉村教育一線30多年,55歲的仲威平沒有想到,有一天她會像變戲法一樣,在『智慧』課堂中信手拈來、旁征博引。曾經鄉村教學的艱苦歲月,她至今記憶猶新。

工農鄉蘭河村,地處偏遠的小興安嶺南麓,為了不讓村裡的貧困孩子失學,仲威平每天要騎車20公裡往返在鄉間小路上。

20多年來近10萬公裡的『送學』路,騎壞了4輛自行車,長度幾乎繞赤道2圈。這間只有20多平米、破舊不堪的小平房,承載著山裡孩子的希望。

冬天,學校的門鎖常常被凍住,室內即使生著火爐,最高溫度也不超過0度。一塊舊黑板還用粉筆分割成了4塊,因為仲威平一個人要承擔四個年級的教學。

2011年,黑龍江制定了縣域城鄉一體推進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這一年冬天,當地政府為貧困學生配備了免費的校車,仲威平和她的孩子們告別了簡陋的教學點,來到了鄉中心校溫暖明亮的新校捨。


鐵力市工農鄉中心學校教師 仲威平:
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去住著小平房、烤著小火爐、中午帶飯盒,啃冷饅頭,到現在搬進了寬敞明亮、集中供暖的大教室,能在乾淨衛生的食堂裡吃上營養豐富、熱氣騰騰的飯菜。學校的音樂室、科學實驗室、各類活動器材應有盡有。感覺就是每天都在幸福當中度過。



同樣的幸福,在黑土地悄然蔓延。2014年4月,黑龍江正式啟動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項目。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在財力困難的情況下,優先保障教育支出,把經費向貧困地區、鄉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

『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130億元,用於義務教育全面改薄和均衡發展。曾經的國貧縣、革命老區湯原縣,提出『窮縣不窮教育』,一幢幢新校捨成為當地最美的地標。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400多公裡外的蘭西縣,這裡新建校捨佔比達到50%。

在樺南縣,農村學校電子白板、百兆光纖、『班班通』實現全覆蓋。全省少數民族聚居的村鎮都建起了高標准的義務教育學校。教育均衡發展的涓涓細流,潤澤到千千萬萬孩子的心田,也讓許多像仲威平這樣的鄉村教師更有盼頭和勁頭。

楊丹是樺川縣橫頭山鎮中心學校教師,大學畢業後,她回到家鄉,繼承爺爺和媽媽的鄉村教師事業,做起了『鄉三代』。


樺川縣橫頭山鎮中心學校教師 楊丹:
爺爺的年代農村學校辦學條件艱苦,媽媽的年代條件有所提昇,再看看我這一個年代,農村學校一點都不比城市的學校差。針對農村教師的『國培計劃』,大大提昇了我們的農村教師的專業素質能力。每年都有新的大學生加入到我們的行列中來。
解決鄉村教育短板,關鍵在教師。如今,『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特崗計劃』、『交流輪崗』等多項舉措,為鄉村教育輸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國培』和『省培』計劃實施重點向鄉村教師傾斜、給鄉村教師繳公積金交社保、為特崗教師等提供臨時住房等一系列組合拳,使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鄉村教育,放飛著無數農村孩子的夢想,托舉起鄉村振興的希望。
未來,在向這些孩子們招手。目前,黑龍江省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安置率和留守兒童入學率達100%。

建立起全學段全過程全覆蓋的資助體系,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10億元,惠及1380多萬學生,努力實現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國家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讓更多的農村孩子走進了重點大學的校門。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公平優質教育的光芒,正普照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面對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高質量教育需要,龍江教育也在新的起點上孕育著新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