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站在松花江南岸遠眺,新動能正在哈爾濱新區拔節生長。
一路向北,『中俄雙子城』朝著向北開發開放新經濟增長極邁進。
回首東顧,中歐班列讓百年口岸綏芬河熱鬧非凡。
這就是中國最北自貿區——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

兩年前的8月26日,國務院印發6個新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設立,分設哈爾濱、黑河、綏芬河三個片區。8月30日,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成為國家首次在沿邊地區布局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之一,也是中國最北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個全新的自貿時代由此開啟。兩年的時間過去了,作為黑龍江省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在黑龍江自貿試驗區119.85平方公裡的開放土地上,發生了哪些變化?交出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
不當『盆景』甘做『苗圃』
提起自貿區,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它肩負著哪些職責和使命。全國自貿區的核心使命都是為國家試制度。形象地說,對於不可推廣的、不可復制的改革,就像『栽盆景』;而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就像是『種苗圃』,也就是自貿區的核心任務。

黑龍江自貿試驗區立足對俄及東北亞和沿邊開放合作的戰略定位和獨特優勢,制定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生成機制、出臺創新發展3年行動方案,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不斷實現突破。在同批自貿試驗區中,率先推出首批省級創新實踐案例,截至目前生成超200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對俄特色創新案例67項,『創新中俄跨境集群建設』入選自貿試驗區第四批國家級最佳實踐案例。
哈爾濱片區在省內率先出臺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備案細則,取消設備配置規劃限制,促進醫療資源科學合理布局;黑河片區利用首個數字邊民互市貿易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了業務申報審核備案、進口商品追溯防偽、互貿區數據統計分析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綏芬河片區為中小企業提供『雙創』孵化、『保姆式服務』和融資服務等全鏈條服務功能,實現木業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打造形成境內外聯動、上下游銜接的跨境木材產業鏈……在已發布兩批30項省級創新實踐案例的基礎上,又發布了第三批50項省級創新實踐案例,持續發揮改革『試驗田』作用,黑龍江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一馬當先。
下好營商環境『先手棋』
激活經濟發展『全盤棋』
什麼是營商環境?簡單來說,就是市場主體在准入、經營、退出等過程中涉及到的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等有關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黑龍江自貿試驗區三個片區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成績斐然。

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15.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6個百分點,比2019年上半年增長15.6%,兩年平均增長7.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同比增速居全國第10位,比一季度提昇10個位次。這是今年上半年黑龍江省交出的亮眼『答卷』。
數據背後,是黑龍江省以『鋼牙啃硬骨頭』『猛藥治沈?』重塑營商環境的系列舉措:27個中省直部門出臺31項文件、提出420餘項政策措施,在同批次自貿試驗區中,黑龍江率先達到100%的總體方案實施率;國家前六批次適合黑龍江省承接的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率達到93.9%;『證照分離』改革在三個片區實現全覆蓋,一網通辦、容缺受理、不見面審批等方面實現新突破。與此同時,還主動引入國際第三方權威機構對自貿試驗區營商環境開展評估,黑龍江自貿試驗區在『開辦企業』『辦理建築許可』『獲得電力』『執行合同』等領域位於全球前沿。持續向好的營商環境,已經成為助推黑龍江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龍頭引領產業集聚
打造龍江開放經濟新高地
營商環境的改善,帶來的最直觀體現就是市場主體活躍度的顯著提昇。而企業,也是黑龍江自貿試驗區改革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品牌和名片。
黑龍江自貿試驗區三個片區圍繞自身功能定位和重點產業布局,不斷釋放自貿試驗區制度與政策磁吸效應。形成既錯位發展、又相互支橕的產業聯動發展格局。哈爾濱片區形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冰雪旅游、新一代信息技術、衛星產業為代表的產業體系,正威、萬科等一批超百億項目投資落地,深圳(哈爾濱)產業園加速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巨大;黑河片區形成跨境電商及物流、跨境機電制造、跨境農產品加工、進口能源綜合利用、康養文旅為代表的產業體系,跨境產業集群發展前景可期;綏芬河片區形成跨境木材加工、糧食和中藥材進口加工、進口清潔能源利用為代表的產業體系,口岸樞紐重要性進一步上昇。

截至2021年7月底,黑龍江自貿試驗區新設企業11403家,比掛牌前增長66.8%,其中新設外資企業佔全省的24.1%。以全省千分之零點三的面積,貢獻了超過全省1/8的外貿進出口。
『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從2年前的『一枝獨秀』發展到如今的全省『百花齊放』,自貿試驗區已經成為了黑龍江開放創新的『風口』。打造要素集聚的『磁場』、創新發展的『沃土』、投資興業的『寶地』,以高效、優質的營商環境,激活龍江經濟發展『一池春水』,黑龍江自貿試驗區,乘風破浪,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