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太空——『嫦娥』『玉兔』奔赴廣寒、『天問一號』造訪火星、『龍江一號』『龍江二號』遨游星際;
俯矙大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安全運行,中國長城(黑龍江)計算機智能制造基地填補龍江空白,大慶頁岩油氣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放眼遠洋——『蛟龍』深潛入海、『雪龍』破冰探秘南極、國產航母漸成體系……
伴隨著『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的夢想成真,一朵又一朵科技之花被打上『龍江印記』。
科技賦能,『能』在優化結構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黑龍江省時指出:轉方式調結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最終要靠創新引領。要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黑龍江加強推動科技創新、產業昇級雙輪驅動,擦亮『龍江制造』金名片。
近年來,黑龍江經濟增速雖然換擋,但產業結構和GDP質量則實現『加速跑』。黑龍江省2020年宏觀經濟運行情況顯示,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932家,同比增長54%。全省新成立科技型企業12000家左右。舉辦黑龍江省科技成果產學研金對接會,推介可產業化科技成果96項。全省共登記技術合同5127項,成交金額267.8億元。全省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1.7%。從哈工大多項技術支持嫦娥五號月球采樣返回任務到非洲豬瘟疫苗研制,各項科技重點項目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從大國重器到社會民生,無不體現科技創新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無限魅力。

科技賦能,『能』在人纔薈聚
科技創新是成果,人纔是科技創新的支橕。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發展是第一要務,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黑龍江能取得這麼豐碩的成果,科研實力、科技人纔在其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十三五』期間,黑龍江省新增院士7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64項,入選國家高層次人纔特殊支持計劃、國家傑青等150人。
為了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黑龍江省加強與兩院的科技合作,通過舉辦院士龍江行、建設院士工作站、支持省院合作項目等多種方式發揮高端智庫作用,推動院士高端科技成果在省內落地轉化。同時,面向全國組織實施『揭榜掛帥』項目,首批項目集聚了15個省外優勢人纔團隊,服務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

科技賦能,『能』在產業引領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國防建設面臨許多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張伯禮院士曾做過一個生動比喻:『卡脖子』不好受,卡了你呼吸道怎麼喘氣?黑龍江省在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加力攻關上,取得了非洲豬瘟疫苗研制,高產優質水稻、玉米、大豆新品種等系列創新成果。白鶴灘百萬千瓦水電機組創造了水電裝備的世界紀錄,H鋼鍛造突破了高品質模具鋼鍛坯生產難題,古龍頁岩油勘探研究成果推動『找礦』實現重大突破。
新產業、新產品較快增長,新業態、新模式成長壯大,工業化和信息化的不斷深化融合,讓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帶動新產業快速發展。2020年,黑龍江省技術交易額實現267.8億元,同比增長13.2%;通過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的企業3435家,同比增長65%;高新技術企業總數淨增682家,同比增長54.56%。這三項指標增幅均位列東北三省第一。
2020年,新一輪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新成立科技型企業1.3萬家。新組織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項目、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66項。未來,黑龍江省還將實施『新一輪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力爭每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00家以上,2023年底全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3900家,加快形成增長新動能。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科技創新的力量噴湧迸發
創新創業的浪潮席卷全國
帶動著社會經濟生活向著未來加速奔馳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讓科技創新的每一項成果
都成為人民群眾觸手可及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