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0日訊(記者 楊帆) 9月10日是第37個教師節,哈爾濱師范大學有一位年過九旬的耄耋老人已在教師崗位上默默地耕耘了七十餘年。風華正茂時他已是奠基人、年逾古稀日他仍是開拓者,他那滿頭的銀發和騎著自行車默默前行的身影深深地定格在哈師大發展的歷程中。他就是我國著名遺傳學專家、哈爾濱師范大學校生命科學學院奠基人李集臨。

作為一名農民的兒子,李集臨教授將自己的一片赤誠之心、報國之志都融入到這片黑土地中。1927年,李集臨先生出生在遼寧省蓋縣一個很普通的中農家庭。那時的中國時局動蕩,戰亂頻繁,然而就在那樣的環境中,一個背負著夢想的少年報考了奉天農業大學,踏上了他努力奮斗,追求真理的征途。1946年,先生畢業後到勃利聯中任生物教師,並參加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以朴素的革命熱情投入到工作和科研中去。1951年,先生進入了同年成立的松江師專(哈爾濱師范大學前身),開始參與組建生物科並擔任生物科主任,成為哈爾濱師范大學生物學科的奠基人。1952年到1953年,先生到北京師范大學,在大學教師進修班生物進化專業進修一年,開始以大學教師的身份和責任承擔起教育高級人纔,同時以青年知識分子的豪情,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始了小麥雜交育種研究。

搞遠緣雜交工作是一項非常繁雜而漫長的研究,李集臨教授要在材料出苗時從千百棵植株中,發現並判斷哪棵植株會在後期可以長成科研所需的品種,而這樣的『火眼金睛』是他作為一名農業生物科學家在常年的辛勤付出後所『鑄造』的。東北的小麥種植時節短只有一季,四月份,北國的大地剛剛開始消融,先生就開始領著學生們在實驗田上播種近百個品種,七月份又要頂著大太陽逐一分類、收獲、保存。這對於年輕人來說都吃不消,更何況是一名年逾古稀,腰間盤還有重疾的老人。但他每次都要親自指導學生,以嚴謹認真的科研態度影響著周圍的年輕人。
『黑龍江有這麼好的山、這麼好的水、這麼好的地,大力發展大農業,農、林、牧、副、漁共同發展是我們科研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畢生都致力於小麥遺傳研究的科學家心系龍江發展,把龍江大地的農業發展與農民生活改善放在自己的心上。立德樹人,他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師大人,也組建出一支優秀的生物遺傳學團隊,目前,該團隊已承擔多項省級、國家的計劃或專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