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8日訊(記者 許諾) 9月17日13時30分許,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三名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順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哈工大多項技術成果為此次任務提供有力支橕。


據了解,哈工大航天學院龐寶君教授團隊開發的空間碎片撞擊在軌感知技術在天和核心艙得到成功應用,該技術可在艙體遭到空間碎片撞擊時,為航天員和地面控制人員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提供依據,保護航天員安全;航天學院齊乃明教授團隊研制的多維、高保真零重力裝調及試驗的系列裝備,圓滿完成了核心艙機械臂總體裝配和各階段的地面測試。

空間交會對接是現代航天器長期在軌運行期間不可缺少的操作,是載人航天活動三大基本技術之一。哈工大材料學院王浪平教授團隊采用離子注入與沈積技術實現了硬度與成分雙梯度過渡復合表面強化層的制備,獲得了太空環境下的高抗磨損、自潤滑和防冷焊等性能,從而攻克了空間對接機構核心零件的表面強化難題,並研制了離子注入與沈積工業化裝備,為空間對接機構上50餘個核心零件的表面強化提供了設備條件,實現了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保障了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二號飛船與目標飛行器的可靠對接,並被航天八院授予『首次空間對接任務優秀協作單位』。哈工大機電學院趙傑教授團隊研制的空間對接機構地面測試系列裝備和哈工大化工與化學學院黃玉東教授團隊完成的神舟系列飛船12號逃逸系統發動機噴管擴散段技術也為任務的圓滿成功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哈工大材料學院金屬復合材料與工程研究所武高輝教授團隊保障了航天員出艙活動的順利進行。航天學院沈毅教授團隊則參與了航天員在天和核心艙做健康監測所使用的超聲設備的設計與研制。

長征七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的主要成員,是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制的中型運載火箭。伺服機構蓄壓器殼體作為長七系列火箭伺服控制系統的關鍵部件,直接關系飛行控制精度的可靠性;五通件是火箭液氧增壓輸送系統中的核心關鍵件,直接關系四臺並聯工作發動機的可靠性。在天舟二號貨運飛船順利完成中國『太空首單』任務的背後,哈工大和航天一院合作攻關,研制的火箭伺服系統耐磨動密封涂層輕量化蓄壓器殼體和整體五通件兩項技術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火箭成功首飛以來,材料學院周玉院士創新群體王亞明教授課題組研發的耐磨動密封陶瓷涂層技術,突破了陶瓷涂層致密化理論與技術、復雜型腔內壁涂層均勻生長與拋光等技術難題,已經實現伺服機構蓄壓器殼體耐磨動密封涂層高質量穩定制備;苑世劍教授團隊研發的流體壓力成形技術,突破傳統多塊拼焊結構可靠性低的難題,在國際上首次研制出整體結構五通件並實現高質量穩定生產。兩項成果均成功用於長七遙一、遙二火箭,以及長七甲遙一、遙二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