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常市金禾米業喜獲豐收。
黑龍江日報9月22日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龍江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黑黝黝的土地、沈甸甸的稻谷、圓滾滾的大豆、黃澄澄的玉米……都在用最好的姿態,回應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叮囑: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面積、產量不能掉下來。』為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省委書記張慶偉多次要求全省上下,切實肩負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使命,努力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堅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壓艙石』越來越穩固
『經過多年的努力,黑龍江農業發展已經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兆憲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生產先後登上300億斤、500億斤、1000億斤、1500億斤臺階,全國人民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
據了解,我省已從歷史上的麥豆主產區轉變成稻米主產區,從糧食生產全國中游水平發展成糧食生產第一大省,承擔著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重任。2020年,全省糧食產量實現1508.2億斤,約為1949年的14倍,約為1978年的5.1倍,其中,水稻、玉米、大豆產量均居全國首位。
一方面產量在節節攀昇,另一方面,綠色食品產量、認證面積、標准化生產水平、產品質量、市場網絡和品牌影響力等指標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綠色食品抽檢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9%以上,『龍江米』『龍江奶』『龍江肉』『龍江油』成為黑龍江現代農業的靚麗名片和金字招牌。2020年末,全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8513.7萬畝,約佔全國的1/5,佔全省耕地面積的35.6%。
下一步,我省將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加快發展節水農業,持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綠色及有機食品種植面積突破1億畝,進一步鞏固提昇綠色食品第一大省的戰略地位。
耕耘沃土藏糧於地,『壓艙石』基礎越來越夯實
土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我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要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強農業生態保護,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據省農業農村廳統計,全省累計落實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面積522.6萬畝,完成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作業面積1330萬畝,累計落實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4545.3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80.1%。全省耕地質量平均等級3.46等,高出東北黑土區0.13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3倍。
王兆憲介紹,在黑土耕地保護上,我省要深入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落實『5+2』田長制,綜合運用高標准農田建設、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措施,科學輪作、保護性耕作等農藝措施,建設防護林帶、退耕還林還草等生物措施,同時年內要出臺《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千方百計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夯實農業可持續發展基礎。
協同創新藏糧於技,『壓艙石』插上有力翅膀
五谷豐登,不僅來自風調雨順的大自然饋贈,更離不開以農業科技為支橕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昇。
近年來,我省農業綜合機械化率、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到98%、100%和68.3%,多項指標位居全國首位。
2020年末,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已達6775萬千瓦,其中,100馬力以上拖拉機達到7.5萬臺,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8%,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7.9個百分點,居全國第一,農機物聯網應用也居全國領先水平。加快中低產田改造,農田水利、育秧大棚建設。2020年,累計建設高標准農田8116.5萬畝,畝均增產糧食100斤左右,水稻智能催芽和大中棚高育苗基本實現全覆蓋。
2016年開始,我省整合科技力量,目前組建大豆、水稻、玉米、雜糧等17個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圍繞千公裡高標准科技示范帶建設,在哈大、哈同等五條公路沿線,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4個,高標准現代農業科技園58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50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主體3000多個,通過『園區+基地+主體』的技術示范推廣方式,促進全省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穩定在95%以上。
2020年,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場無人農場作業面積為2000畝,2021年已發展到5000畝。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駕駛插秧機、無人駕駛收割機……希望的田野發生著深刻變革:從『靠經驗』到『靠數據』,『汗水農業』朝著『智慧農業』加速轉變。
在這個金色秋天裡,行走在龍江大地上,盈車嘉穗,稻谷飄香。那是陽光的味道、清風的味道,更是龍江兒女堅決扛起政治責任,築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而不懈努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