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央媒看龍江?劉永坦:為祖國海防裝上『千裡眼』
2021-09-27 15:36: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劉永坦與團隊成員在一起。哈爾濱工業大學供圖

  靜謐的海岸線上,一排排整齊的新體制雷達天線迎風矗立,成為我國海防線上不可替代的『千裡眼』。

  這些雷達的背後,是一支初心不改、使命必達的『雷達鐵軍』。這支『雷達鐵軍』的組建者,是一位85歲高齡的共產黨員。他便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永坦。

  數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劉永坦帶領團隊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為祖國築造出一條堅不可摧的海防長城。

  『沒有退路可言,唯有咬住牙向前走』

  劉永坦1936年生於南京,少時跟隨父母輾轉幾個城市,在顛沛流離中度過。『永坦』這個名字,不僅是家人對他人生平安順遂的祝願,也是對國家命運最深切的企盼。

  新中國成立後,滿懷欣喜的劉永坦一路北上,1953年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當時,哈工大800多名青年師生響應國家號召,把青春揮灑在北疆大地上,劉永坦便是其中光榮的一員。

  1958年,劉永坦在清華大學進修後,回到哈工大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同年夏天,他走上了三尺講臺,率領一支治學嚴謹的『雷達鐵軍』,開始了一段和時間賽跑的崢嶸歲月。

  1978年開始,劉永坦對雷達有了新的認識。傳統雷達雖然有『千裡眼』之稱,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雷達能看多遠,國防安全就可以保多遠。別的國家已經在研制新體制雷達,中國也決不能落下。』劉永坦立下宏願——開創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

  1983年,劉永坦歷經10個月終於完成20多萬字的《新體制雷達的總體方案論證報告》,在理論上充分論證了新體制雷達的可能性。『當時,國內技術一片空白,一切都要靠我們自己,沒有退路可言,唯有咬住牙向前走。』劉永坦回憶道。

  把科研成果應用到海防一線

  從提出設想,到研制出新式海防重器,劉永坦帶領團隊紮根邊疆乾了近40年。

  劉永坦要做的新體制雷達,摒棄直線傳播的微波,選擇一種可以繞著走、可以拐彎的表面波,這種波沿著海平面傳播,但帶來一個新問題——雜波乾擾太厲害。這些來自海浪、無線電、電離層的乾擾,其信號強度比要探測的目標強100萬倍以上。『這要求我們發射出去的信號必須非常單純,還要有很好的信號處理技術,能把微弱的反射信號從雜波中提取出來,形成我們需要的參數,比如速度、距離等。』劉永坦說。

  砥礪奮進,排除萬難,1989年,他和團隊終於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對海探測的距離達到了令人振奮的量級,創建了新體制雷達探測理論體系,實現了海防預警技術的重大原始創新。

  劉永坦曾講:『成果倘若不能變成真正的應用,那就像一把沒有開刃的寶劍,中看不中用。』他和團隊研制出了我國首部新體制遠距離實裝雷達。

  『不能給科研留死角。』這是劉永坦經常說的一句話。在荒無人煙的試驗場,他和團隊一待就是幾個月。通過無數次的調整,2011年,劉永坦的團隊終於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這標志著我國對海遠距離探測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2015年,這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如今,劉永坦院士帶隊研發的新體制雷達,已經廣泛部署於我國的海岸線上,為海防事業貢獻『火眼金睛』。

  『未來還得靠年輕人』

  2019年1月8日,劉永坦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20年8月,一場特別的捐贈儀式在哈工大校園舉行。劉永坦院士和夫人馮秉瑞教授決定,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助力哈工大電子與信息學科人纔培養。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份殊榮不單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我們團隊,屬於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劉永坦說,『我們這個歲數,所求不多。未來還得靠年輕人。』劉永坦愛纔惜纔。這些年來,他的團隊從6人發展到現在的30餘人,團隊骨乾許榮慶說:『劉老師不僅具有頂尖的科研水平,還善於團結大家一起協力攻關,我們跟著劉老師乾有信心。』

  為了保障攻關,團隊把黨支部建在項目一線。飯桌上、開會前、散步時,劉永坦總是抓住機會激勵支部的年輕人,『黨員要做表率,要帶頭衝』『乾科研,要靜下心來,坐住冷板凳』……

  如今,耄耋之年的劉永坦院士仍然奮戰在科研第一線,詮釋著一名科學家的初心和堅守。

責任編輯:宋蔚

【專題】愛國心 強國夢 時代楷模劉永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