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全省首個河湖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正當時 齊齊哈爾如何交上一份完美答卷?
2021-10-11 07:13:5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吳玉璽 唐海兵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嫩江。圖片由齊齊哈爾市河湖長辦提供

嫩江畔。

  黑龍江日報10月11日訊 嫩江,湍湍江水自北向南穿過齊齊哈爾,被當地人親切地稱作『母親河』,一望無際的水面映照著秋日暖陽,波光粼粼,如油畫般美麗。

  江河是一座城市的血脈。今年,齊齊哈爾市著手建設河湖綠色生態廊道,以江河為脈絡,相互貫通、縱橫成網、覆蓋全域,構建具有綜合性生態服務功能的生態屏障和生態源地。

  纖柳垂畔,碧波蕩漾,魚翔淺底,鶴舞長空。作為我省首個建設河湖綠色生態廊道的城市,一幅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畫卷正在松嫩江畔徐徐展開。

  嫩江畔治理再昇級 親水浴場引來市民點贊

  幅員遼闊的齊齊哈爾,嫩江、諾敏河、烏裕爾河等170餘條江河相織交錯,流經於此。

  在河湖綠色生態廊道建設中,齊齊哈爾市以嫩江為主的『一江十河』,采取自然修復與人工促進相結合的方法,保持廊道的功能豐富性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

  63歲的趙高勝是土生土長的齊齊哈爾人,自小在江邊長大的他,對於嫩江有著深刻的感情。

  『在我小時候嫩江水非常清澈,小伙伴們都在江裡游泳抓魚。後來,這成了燒烤一條街,岸邊江裡都是垃圾,又髒又亂。』趙高勝回憶起以前的嫩江,既懷念又十分痛心。

  如今,這一切都得到了改變。

  自河湖長制推行以來,齊齊哈爾市總河湖長組織開展河湖『清四亂』行動,嫩江畔亂佔、亂采、亂堆、亂建現象被全部清理,取而代之的是乾淨舒適的親水浴場和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色。同時,岸邊的生態修復項目也被納入河湖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當中。

  據項目技術負責人王彥錦介紹,在進行江灘修復時,按照河湖綠色生態廊道建設避免破壞性建設行為的要求,依照沿岸原生態面貌進行改建,比如在改造過程中保留所有原始樹木,並在樹木周圍壘上一圈石墩,既能保護大樹根部的泥土不受汛期潮水侵蝕,又能給市民提供親水休閑之地。

  在江邊拍照游玩的市民李淑英和趙芳說:『自從江邊改造後,我們姐倆幾乎每天都來江邊走走,變化挺大!有時候我們還會在浴場裡玩會水,浴場附近還有衛生間可以換衣服洗澡,特別方便。』

  『現在一期修復工程已經結束,我們在二期工程准備再建一個300平方米的衛生間、更衣室和淋浴室供市民使用。同時整合一些健身和娛樂設施,滿足市民的更多需求。』王彥錦說。

  實施生態農業生態 經濟效益雙增長

  在松嫩平原上,嫩江水滋養著豐沃的黑土地,一望無際的稻田,在秋風的吹拂下搖曳晃動,滾滾金色麥浪,盡是豐收景色。

  在齊齊哈爾市河湖長辦發布的《關於開展河湖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的意見》中,提出了『推進嫩江流域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的目標要求。生態農業建設,成為河湖綠色生態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湖綠色生態廊道建設離不開水,也離不開地。通過實施生態農業工程,建設高標准農田,在提昇產量的同時,也有利於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梅裡斯區新建設的高標准農田就是很好的范例。』梅裡斯區農業農村中心副主任石鋼說。

  據介紹,梅裡斯達斡爾族區新建設高標准農田項目區土地總面積1.08萬畝,在原有農田基礎上,經過一系列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等工程後,水稻從原畝產450公斤,增加到畝產600公斤,年新增主營收入288.74萬元,年新增利潤201.74萬元,人均收入提高1067元。

  『不僅如此,把高標准農田建設納入河湖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當中,在農田中施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可以有效控制農藥污染,紮實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利用。』石鋼表示,高標准農田建設可以讓土壤逐步得到改良和活化,有效改善田地的生態功能。

  齊齊哈爾市河湖長辦副主任、市水務局副局長劉剛介紹,實施生態農業工程是河湖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的重要工程之一,高標准農田建設作為具體實踐,通過統籌水陸之間的聯系,涵養水源、治理水土流失、穩定表土植被,從而提昇優質糧食作物整體生產能力和生態效益。

  發展特色生態產業 本地資源『造綠生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齊齊哈爾河湖綠色生態廊道建設中,不僅提出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的健康穩定生態系統』,同時,也強調了『利用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實現資源帶產業、產業促生態良性發展』。

  在甘南林場桑樹基地,枝葉繁茂的桑樹陰翳成片,甘南縣林果產業辦公室主任杜寶昌正在林地裡檢查桑樹的生長情況,為明年結桑產桑做好准備。

  『打造河湖綠色生態廊道,對於全市各縣區來說是一件好事兒!』杜寶昌說,以廊道建設為契機,各縣區發展特色生態產業,選擇適宜本地的經濟型樹種,進行林果、林藥、林草等為主的綠色基地產業建設。打造綠色生態的同時,可以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推動各縣區經濟發展。

  杜寶昌介紹,全縣桑樹種植主要采取產業帶動和鼓勵農民庭院桑樹種植的合作模式。總種植面積為4979畝,其中桑樹基地種植面積3000畝,產業加工項目佔地1.7公頃。目前,甘南縣已形成了一支科學完整的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條,2020年實現產值500萬元。

  據了解,甘南縣已成功舉辦5屆『桑椹采摘節』,發展成為集寒地果桑種植、桑產品加工、休閑采摘、研學旅游等項目於一體的新型產業綜合體。

  『同時,按照河湖綠色生態廊道建設部署,各縣區種植經濟型樹種,還可以形成一條生態安全屏障。像桑樹、沙棘樹等樹種能夠在沙地中栽種,不僅增加產量,大面積種植還能起到防沙治沙的作用。』杜寶昌說。

  以生態為基,以江河為脈,齊齊哈爾市正逐步建設山水林田湖草沙共生的河湖綠色生態廊道。『通過創新生態保護機制,形成以河湖長制為統領的流域生態綜合治理保護體系,用生態廊道串聯起全市沿線各類區域,為市民創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美環境。』劉剛說。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