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金色田野千重浪 稻穗飄香秋收忙
2021-11-01 07:33:4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田洋 陳雪婷 劉億服 劉大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研究水稻。

利用無人機防治病蟲害。

秋收的景象。

保護黑土耕地。

秸稈還田。

現代化農機。

  黑龍江日報11月1日訊 金秋,田野一派豐收景象,秋收現場機械轟鳴,構成了鄉村最美的『豐』景。今年富錦市再次喜獲豐收,農民的笑臉映襯著稻花香裡說豐年的喜人景象。

  作為全國糧食的主產區之一,富錦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抓好現代農業,抓好糧食種植,強化農業技術服務,加強黑土保護,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

  藏糧於技 聽專家的准沒錯

  富錦市通過調優農業種植結構,實施『藏糧於技』戰略,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穩定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首先是優化種植結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專題安排部署、下鄉督導糧食安全及農業生產,市鎮村三級積極宣傳國家稻谷最低收購價、糧食生產者補貼、耕地輪作試點、水稻智能浸種催芽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結合《富錦市2021年農作物優質高效品種種植區劃布局》,幫助農民分析比較效益,指導農民選種高附加值作物、選用安全成熟品種。2021年,全市種植水稻165.18萬畝、玉米181.82萬畝、大豆206.88萬畝、其他糧食作物0.57萬畝,糧食作物佔農作物總面積的95%以上。

  其次是強化農技指導。富錦市把科技培訓、對接指導、示范推廣貫穿於農業生產全過程,分農事、分農時制定農業生產技術指導意見。以科技備春耕為主題,組織市鎮兩級90餘名農技人員,備春耕和田間管理期間經常性深入田間,細致調查播種標准、作物長勢和病蟲草害發生情況,形成針對性極強的田間管理意見,在富錦市電視臺播發《三農指南》欄目20餘期,發布《每周農事》《病蟲預報》等信息45期,累計解決技術難題33個。本著實際、實用、實效原則,結合當前實際采取網絡課堂與田間課堂相結合的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培訓活動,建立各類技術服務群46個,共舉辦各種類型培訓班200餘期,培訓農民7.6萬餘人次,發放科技資料3.5萬餘份,印發科技明白紙1.5萬餘張;通過微信群、QQ群、短信、氣象大喇叭發布農業信息400餘條,技術諮詢900餘條。

  再次是開展試驗示范。本著上檔次、創精品、要效益原則,重點推進2個省級和2個市級科技示范園建設,建設34個『互聯網+』高標准示范基地。全市共有科技示范戶300餘人,在基地和科技示范戶落實各類試驗、示范、推廣項目30餘項,為新技術推廣、新成果轉化和技術儲備奠定堅實基礎。

  最後是落實惠農政策。落實三大作物生產者補貼540萬畝、水稻智能浸種催芽補貼745.26萬斤、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6040.78萬元、耕地輪作補貼1780萬元、水稻休耕補貼2835萬元。積極對上爭取農業保險政策,全市實行政策性農業保險397萬畝,有效提高抵御風險能力,通過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有效提振農戶種糧積極性。

  富錦市大榆樹鎮景志玉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呂金鵬說:『現在國家給我們合作社的種植補貼很多,大豆生產者補貼一?地3700多塊錢,我們合作社從2018年開始還有輪作補貼,今年一?地又給2200多塊錢,春天時候又給了一次性補貼,一?地160多塊錢,增加了我們種糧的收益,社員種糧的積極性特別高。同時,技術服務這塊更沒得說,市推廣中心的明秀大姐和鎮裡的劉鵬主任,定期就到我們這裡查田,給我們提供技術服務,專家們給我出主意,告訴我們啥時候該乾啥,我們負責乾,聽專家的,准沒錯!』

  藏糧於地 農田都是高標准

  富錦市把建設高標准農田作為深入實施『藏糧於地』戰略的重要抓手,抓基礎設施環節,不斷提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首先是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全市中低產田超過300萬畝、佔市屬耕地52%的實際情況,按照『生態保護與穩產高產並重』的原則,進行路井電配套,綜合應用配方施肥、綠色植保、輪耕整地等技術,全力推進生態高標准農田建設。三年來向上爭取高標准農田項目70萬畝,松花江富錦段沿岸退化耕地修復治理工程修復耕地22.05萬畝。全市現已建成高標准農田184.1萬畝,在建28.4萬畝,全部建成後,高標准農田面積將超過212.5萬畝。

  其次是嚴守質量標准。緊緊圍繞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個方面,統籌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重點抓生態保護、農田水利、田間配套、農業科技和信息技術『五大工程『。水田通過小池改大池、減少池埂佔地面積,旱田通過重新規劃建設田間路以及對臭水溝、小池塘、棄耕鍋底低窪地等進行填平修復墾耕。

  再次是配套設施提檔昇級。在高標准農田建設核心區建成34個『互聯網+農業』高標准示范基地,通過互聯互通的田間物聯網,對作物生長環境、氣象信息、田間長勢、水田控灌等數據進行實時采集,經農業綜合信息服務中心匯總分析,形成農情預報和技術指導意見,通過手機微信等終端指導全市農業生產,有效解決科技信息服務『最後一公裡』問題。通過高標准農田建設,將原來的中低產田建成田成方、土成型、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高標准農田,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和生產條件。全市糧食產量穩定提昇10%,特別是南部易澇地區,原來由於條件限制只能種植低產作物,建成高標准農田後,改種玉米、水稻等高產高效作物,實現了翻番式增產,直接帶動了農民群眾收入的增加。

  富錦市東北水田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春告訴記者:『以前這塊地,那是澇窪塘子,十分荒蕪,水排不出去,機車進地作業難,收完的糧食拉出去都費勁,生產效率始終上不來,那時候心裡真著急,沒人樂意來種植,種了肯定賠錢,現在好了,自從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因此誕生了這個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改了大格田、建了排水溝、修了生產路,水能排出去了、糧能拉出來了,糧食產量那真是今非昔比了!』

  劉春指著田間的設備介紹說:『那個是殺蟲燈,主要用於害蟲的殺滅,減少殺蟲劑的使用;那個是攝像頭,沒事在手機上,也能實時看到田間長勢情況;那個是智能灌溉閘門,坐屋裡就能控制溝渠上下水。現在我們應用的綠色種植技術,不僅節約化肥農藥,還能穩定住糧食產量,這就是建設高標准農田的好處。』

  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

  富錦市強化技術引領,在黑土保護上提質賦能,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切實推動黑土地可持續利用。

  首先是建立責任體系,構建運行機制。成立由農業、發改、財政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黑土耕地保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構建市鎮村三級推進工作機制,探索構建以政府為主導,通過補助、貸款貼息、基金以及先建後補等方式,撬動政策性金融資本投入,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黑土耕地保護的多元化服務運行機制,確保黑土耕地保護工作紮實推進。

  其次是強化技術體系,因地制宜實施。在省級黑土地保護利用專家組首席專家韓曉增的親自指導下,針對土壤粘糗、通透性差等突出問題,總結出黑土耕地保護新模式,根據不同區域土壤和生產條件,因地制宜制定示范區技術方案,按照『增、保、控、養』的技術路線,形成具有富錦特色的黑土地保護技術體系:針對土壤黏重的中厚層黑土、草甸土類型旱耕地,采用秸稈全量翻埋與耕層擴容融為一體解決。

  再次是開展輪耕制度,恢復耕地地力。推行實施以『一翻兩免』為核心的秸稈翻埋、碎混、覆蓋還田措施,充分發揮大型農機具作用,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蓄水保?能力。推進種植業結構科學調整,建立米-米-豆、米-豆等輪作制,均衡利用土壤養分,恢復和提昇地力。

  然後是推進農業『三減』,實現綠色有機。把實施『三減』工程作為保護、恢復、提昇地力有效抓手,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應用生物肥為主的新型肥料,大力推廣應用生物、物理等綠色防控技術及高效、低毒、低殘留環保型農藥。2021年全市施用有機肥62.34萬噸,化肥施用(折純)同比減量5.2%,農藥使用總量同比減少5.72%。

  最後是強化示范作用,創建知名品牌。通過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示范作用,全市共建立黑土保護示范點13個,分布在向陽川鎮後山村、大榆樹鎮健康村、上街基鎮宋店村等村屯,通過項目區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讓農民切身體會到黑土地保護的好處,主動開展還田作業、施用有機肥等保護措施,為全面實施黑土地保護打下了堅實基礎。通過試點實施,提昇了耕地質量,土壤物理結構明顯改善,旱田耕層平均厚度達到30厘米,水田耕層平均厚度20厘米左右,土壤有機質的大幅提昇、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有效改善了農作物品質。湧現出了『裕錦山』牌鴨稻香米、『喬楚農場』魚鴨鮮米、『後山清泉』富硒米等品牌有機米。

  錦山鎮同軍谷物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秦同軍說:『我們合作社的水稻種植基地從2018年開始,連續實施三年的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項目直接負責我們基地的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又指導我應用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綠色植保防控技術,這些技術措施,直接減少了我們合作社的化肥、農藥使用量,耕地質量在提昇。現在我們合作社僅除草時施用殘留期短的農藥,其餘防病蟲的全都是生物農藥,產出的大米得到綠色食品認證,有了綠色生態有機的招牌,我們的特色大米能賣到12元一斤,去年的純收入就達到400多萬元。』

  綜合利用秸稈 優化生態環境

  富錦市堅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省委省政府關於秸稈綜合利用有關決策部署,堅持疏堵結合原則,突出『一主兩輔』(還田利用為主,肥料化、飼料化利用為輔),采取紮實有效工作措施,提高綜合利用率、還田利用率,優化農業生態環境。

  首先是提高民眾認識。結合生態環境部門印發的《禁燒秸稈告知書》,將秸稈綜合利用政策宣傳到村、到戶;制作秸稈綜合利用政策專題片,運用『大喇叭』『流動宣傳車』在鄉村進行廣泛宣傳,引導農民逐漸從以前的『不想還田、不敢還田』轉變為『我想還田、我願還田』,在全市形成秸稈綜合利用人人有責的社會氛圍。

  其次是加強技術指導。邀請省市專家,就水稻和玉米秸稈全量還田的技術模式、優點等,為全市100餘名農業技術人員作專題輔導,有效提高農技人員的知識儲備。全市舉辦多種形式的秸稈綜合利用培訓班21期次、現場會5期次。建立秸稈全量還田示范田30餘塊,通過集中培訓、現場示范等方式,確保農民對秸稈還田利用技術的充分掌握和到位應用。同時,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專家組成員會同各鎮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自主開展多種形式的秸稈離還田作業,保證離還田作業效果。

  最後是深化綜合利用。2021年,全市新購置秸稈相關機械2000餘臺套以上,為秸稈規模還田利用奠定了基礎。全市秸稈利用和加工轉化的主體數達到14個,其中燃料化利用企業2個、飼料化利用企業2個、肥料化利用企業1個、秸稈加工顆粒企業9個,全市秸稈離田轉化利用能力得到有效提昇。

  向陽川鎮後山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中友告訴記者:『早些年收完糧,秸稈處理是個難題,打包耽誤我們秋整地,燒吧政府還不讓,每年都為這個事犯愁;這兩年好了,國家大力支持秸稈還田,我們農民買新車和農具,敞口補貼,也不用搖號了,把水稻秸稈翻到地裡,一?地還給三百多塊錢補貼,把我們秋整地的錢都省了,秸稈還田了,還能保護黑土地,畢竟秸稈是地裡長出來的,扣地裡總比拉出去和焚燒強。』

  借助托管模式 增加農戶收益

  富錦市把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引導農民借助托管模式,與第三方開展托管合作,按照群眾自願、承包關系不變、土地性質不變的原則,引導農戶等經營主體將農業生產中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經營,實現農業優質資源共享,推動農業提質增效,為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領農民群眾發家致富的引擎注入新的動力。

  首先是入戶走訪,問需於民。市鎮村三級領導乾部組織多次入戶調研工作,詳細了解農戶耕地面積、種植意向、配套作業農機、農業生產資金以及農業生產技術上的薄弱環節和農業生產過程中亟需幫助的環節等情況,為設計對應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埋下伏筆。

  其次是編制方案,科學指導。研究制定了《關於富錦市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實施意見》,在耕、種、管、收四個環節上制定相應的操作流程,特別是在農資采購、機械作業、資金監管等重要節點上,先後下發了《關於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生產資料采購的指導意見》等相關的指導意見、制度,確保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工作規避風險、有章可循。

  再次是輿論宣傳,深入動員。制作了動漫宣傳片,在富錦融媒體中心循環播放;先後舉辦線上、線下集中培訓班14期,培訓1700餘人次;編制58頁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操作手冊,便於鎮、村操作;印發宣傳單及托管工作流程圖20000張,張貼宣傳標語、懸掛宣傳橫幅300餘條。

  然後是制定價格,按勞收費。與托管服務組織多次商討,結合市場實際和群眾需求,制定了玉米、大豆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指導價格(試行),服務組織根據農戶訂購的服務項目進行收費。以玉米為例,翻地34元/畝、耙地12元/畝、起壟7元/畝、噴藥3.2元/畝、玉米播種15元/畝、玉米籽粒收獲46.6元/畝。

  最後是強化指導,規范管理。為使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工作落到實處,抽調農經站、農機、農技等相關單位21名骨乾力量,分組深入鎮、村指導托管服務組織與農戶簽訂托管合同;監督托管服務組織收費後存入專用賬戶,委托第三方監管平臺監管等工作,確保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工作有序、迅速、安全開展。據統計,2021年,全市共84個組織參與土地托管,其中有45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參加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落實托管面積59.45萬畝。

  二龍山鎮新隆村村民江雨告訴記者:『我家有450畝耕地,今年全都交給我們村的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來種植,春天一畝地上交托管費用320元,從種到收我啥都不用管了,從農資采購到大機械化作業、田間管理都沒得說,莊稼比其他農戶種得是好,而且比之前自己種一畝地還能多掙150多塊錢,我決定明年還把我的地交給他們來種。』

  二龍山鎮新隆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董事長孫海良介紹說:『今年我們村民積極參加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土地托管戶共48戶7656畝。同比去年增加了16戶,2150畝地。玉米每?地平均產量達到了9噸左右,每?地淨收益達到8000元左右,老百姓看到托管戶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小農戶紛紛表示,要把土地托管給我們,預計明年我們村兒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托管的土地增加到20%以上。』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