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龍視新聞在線報道
你有什麼理想?
將來你想做什麼?
今天,我們的記者對16歲男孩小然問了這個問題,但他的回答是想上學。

來自明水縣的小然,已經16歲了,繼續上學是他現在最大的理想。小然是一名先天性耳聾患者,在他6歲時,家長發現了問題。
小然的爸爸:看電視偏頭,右耳朵肯定是不行了,10歲那年左耳朵突然也不行了,開始檢查,現在已經95分貝比值了,95就是極重度,寫著是一級聾。
由於聽力障礙,導致小然無法正常說話、無法正常上課學習,更沒有辦法和其他小伙伴溝通交流。勉勉強強,小然算是初中畢業了。

小然的爸爸:他在學校也沒啥朋友,孤立,說兩句話聽不懂,人家就不願意跟他說了,我這頭發6年全白了,一尋思就上火,將來走上社會咋交流啊。
在我國,每一千名新生兒中,就有1-3名先天性耳聾患兒,每年新增耳聾患兒高達3萬人,其中50%以上是遺傳因素引起的,及時乾預治療,可以有效預防兒童因聾致啞。

哈醫大四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周彬:1到3歲,是語言發育最好的時期,過了6歲再做,雖然可能手術效果沒問題,聽到的聲音能不能聽懂,包括後期學語言康復的周期就要很長,而且效果就不會那麼圓滿。
植入人工耳蝸,可以有效改善聽力。這一次,在哈醫大四院耳鼻喉科內,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治療的,有9名不同年齡段的患兒,小的7歲、大的16歲。從今天起,他們又回到了有聲世界。
從獲得聲音,到辨別聲音、再到聽懂聲音,孩子還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學習訓練過程。
哈醫大四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主任 周彬:大部分感應神經性耳聾是因為耳蝸的毛細胞壞死了,耳蝸的毛細胞是最重要的感受聲音的細胞,人工耳蝸我們用電子產品的電極來替代毛細胞的功能,然後通過後面的聽神經傳到我們的大腦,然後獲得聲音。

救助先天性耳聾患兒,讓他們來到有聲世界,凡是居住生活在黑龍江的先天性耳聾患者,在0到25歲之間的,都可以向當地殘聯申請救助。符合植入人工耳蝸標准的患者,就可以按要求到定點醫院,手術治療、訓練康復。
哈醫大四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周彬:0到6歲的孩子植入進口的人工耳蝸是免費的,7到25周歲植入國產品牌的人工耳蝸,包括耳蝸以外每個人的救助的手術費用和術後的康復費用,是一個非常好的惠民的救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