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8日訊(記者 霍梟涵)11月18日,黑龍江省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正式發布。『三調』數據顯示:全省林地、濕地總面積佔全省國土調查面積約53%,林地、濕地面積均位居全國第四位,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濕地面積與『二調』比較基本持平。
省自然資源廳廳長鄂忠齊表示,從『三調』數據可見,黨中央賦予我省的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任務圓滿完成,落實『雙碳戰略』的生態資源優勢較為突出。但十年來,全省生態用地總量也略有下降,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工程的同時,還有部分林地、草地、濕地被開墾為耕地,這表明當前我省國土利用和生態建設格局在局部地區還不穩定,用地結構和空間布局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下一步,我省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系統觀念,尊重自然規律,切實做好生態用地管理工作。
統籌科學劃定三條紅線
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科學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嚴格限定城鎮建設在開發邊界之內,用生態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林地、草地、濕地的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生態服務性質不改變,嚴控生態空間被佔用。
加強國土空間用途管制
推進省、市、縣、鄉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科學回答『如何統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線的關系』、『多大規模的耕地、林地、濕地、草地、水域和怎樣的布局方式,能兼顧我省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等重大問題,合理安排生態空間布局,統籌好生態建設與其他資源利用的關系。探索構建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把審批許可事項要件和生態紅線負面清單掛鉤,實現紅線高壓管控。嚴格控制各類開發利用活動對生態空間的佔用和擾動,把用途管制覆蓋到所有生態空間。
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
對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宜沙則沙』的原則,逐步進行調整。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和土地綜合整治等治理項目,加快推進小興安嶺——三江平原山水林田湖草國家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