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伊春市統籌推進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了原有的15個市轄區,新設立了『4縣4區』,同步設置了11個建制鎮,實現了行政資源的最優化重組。但由於伊春是一座因林而建、因林而興、因林而轉的城市,過去的生產力布局和城鎮分布都是圍繞林業生產展開的,原15個市轄區有13個實行的是『政企合一』體制,最遠的縣區之間距離200多公裡,點多線長、人口分散,這給『撤區設鎮』後一些非城關鎮企業和群眾辦事帶來了諸多不便。
面對改革帶來的陣痛,伊春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順應民心,決定延伸推進『強鎮擴權』工作,重點就新設非城關鎮提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抓起,著力解決企業和群眾辦事不便的問題,全面提昇基層政務服務能力。
在伊美區美溪鎮便民服務中心,寬敞整潔的大廳裡辦事群眾絡繹不絕。前來辦理身份證掛失的居民李先生說,便民服務中心的設立讓他少跑了很多路程。過去他們辦事,都要先從家到鎮裡,再從鎮裡去距離30公裡的伊美區,這一來一回就有上百裡,費時費力不說,各種花銷也大。自從有了便民服務中心,大家辦事不用跑遠路,大廳裡的工作人員也很熱情,一站式工作流程使辦事更加簡便快捷!
今年1月27日,伊春市主要領導深入市政務服務中心實地『走流程』。要求各級政務服務大廳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踐行為民、便民、利民的服務宗旨,提高服務標准,深化服務舉措,提昇服務效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助推伊春高質量轉型發展。
按照市委『抓兩頭帶中間』『整合、貫通、優化』的工作要求,今年以來,伊春市委市政府優化營商環境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召開三次會議,聽取、通報有關情況。市人大、市政協及市委辦、市營商局組成工作調研組、工作檢查組先後深入到縣(市)區及鄉鎮開展專題調研和專項檢查督查,組織、人社、編制、財政、民政等部門給予政策人力物力財力保障,各縣區克服各種困難,很好的履行了主體責任,全市形成了黨政齊抓共管、多方參與的工作格局。
基層事權進一步明確。伊春市10個縣(市)區權責清單通過調整規范,共計保留行政權力事項21106項,33個鄉鎮權責清單首批梳理完成1392項,初步構建起『職能清晰、權責一致、運轉協調、依法高效』的政府職能體系。
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完善和加強。伊春市46個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全部建成或者改造完成(已投入使用42個),7個新設非城關鎮便民服務中心已全部投入運行,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等業務基本實現企業和群眾『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辦理』。延伸了電子政務外網,從去年開始,利用省裡支持的債券資金,組織人員突擊攻堅,縣級部門、鄉鎮(街道)政務外網延伸工作於4月16日全線竣工,縣區級政府部門和鄉鎮(街道)電子政務外網覆蓋率已達到100%,徹底解決了縣區網上辦事有車無路的問題,為縣區鄉鎮推進更多事項網上辦提供了基礎保障。目前,縣鄉兩級政務服務網全部開通,網上可辦率均值分別達到了95.9%和88.9%,進一步方便了企業和群眾辦事。
服務溫度不斷提昇。以烏翠區為試點,通過設立政務服務分中心形式,將不動產登記、市場主體設立等一些高頻事項以縣區直部門派駐方式進駐新設非城關鎮便民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縣區、鄉鎮無差別辦理,解決了企業群眾辦事來回跑的問題。市住房公積金經辦中心將業務延伸到銀行營業網點,服務機構實現區域全覆蓋,並建成了全省首個鄉鎮住房公積金服務網點——朗鄉鎮公積金服務站,有效解決了職工辦事『多跑腿』的難題。同時,通過領辦、幫辦、代辦、郵寄辦、網上辦等多種形式,對老年人等辦事不方便的群體開設綠色通道,提供保姆式服務。
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鄉鎮(街道)為民服務能力上,基層服務好不好、辦事快不快,企業和群眾最有發言權。伊春市營商環境滿意度和變化感知度連續兩年位列全省前列,充分說明了企業和群眾對基層政務服務能力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