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就業
搜 索
這片土地 為什麼有這麼大吸引力? 建三江淨流入六萬餘人全解碼
2021-12-05 07:48: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桂華 吳利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鴨綠河農場有限公司裡泛著黑色油光的土地。

  黑龍江日報12月5日訊 邊陲的建三江,有什麼魅力,讓人們從四面八方奔向這裡;有什麼魅力,讓人們留在這裡奮斗;有什麼魅力,讓人們告別大都市的繁華,守在這廣袤的黑土地上。

  在這個冬天,記者來到了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轄區,探尋人們留在這裡的密碼。

  宜居,『候鳥』老人不再南飛

  一早,記者驅車趕往鴨綠河農場有限公司。

  農場的萬畝良田深翻完畢,泛著黑色光亮的黑土地等待明春起耕。農場有限公司的職工們,看著晶瑩剔透的大米銷往湖北、北京、上海等地,賣出了真金白銀,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與這笑容相映襯的,還有在剛竣工的藝體樓裡活動的職工們。走進建築面積7688平方米、砌高23.7米的藝體樓,心情頓時舒展起來——籃球館、走秀的舞臺、棋牌室、書畫創作廳……精致而大氣,樓裡更是一片歡聲笑語。

  6660多萬元建設的藝體樓,是農場一年的總收入,董事長王守江覺得值。鴨綠河農場有限公司的職工是建三江農場中最少的,可職工卻大多住上了樓房,幾乎家家都有車。『即使在邊陲,也必須讓職工的生活有滿滿的幸福感。』王守江說。舒適的生活,讓這裡老人更少去南方過冬了,有了這個藝體樓,老人們更不用擔心冬天沒地方跳舞了。

  不僅老年人,青年人也眷戀這片土地,在農場農業發展中心,一群朝氣向上的年輕人正在忙碌著。人群中一個瘦高的身影是農場農業發展部總經理劉磊,他於2009年從東北農業大學畢業後就到這個農場工作了,就是從普通技術員一點點乾起來的。『大學所學知識在這廣袤的黑土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延展。』劉磊說,當年我初到場裡就有大學生公寓住,還有一筆可觀的安家費,購房也有補貼,每月還額外有生活補貼,這裡惜纔氣氛濃厚。這不,時間不長,劉磊就在農場買了80多平方米的住房,還把在甘南的父母也一起接來了。和劉磊一樣,2011年從山東農業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王洪坤,當年也是畢了業就首選來建三江就業,如今成為技術骨乾的他和妻子定居在鴨綠河。王洪坤說,10年來,農場積極推進先進的適用技術,讓他的知識與實踐結合更緊密、更成熟了。

  宜商,『水稻專列』7天到春城

  伴隨高速公路通車,鐵路延伸線運營,建三江民用機場航線增加,立體交通網的構建,建三江與世界各地聯系更密切了。2012年建三江經濟開發區掛牌,建三江管理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落地,更吸引大量的國內客商到建三江投資辦廠,為當地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穩定了本地人口,同時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

  盧雄專原來在上海做糧食期貨貿易,2019年,他在前進農場有限公司投資建了水稻加工廠。記者見到盧雄專時,他正在和員工們研究如何繼續做好稻米深加工。盧雄專說,這裡服務民營經濟的環境好,遇到難題找到場裡會積極幫助解決。這裡還有豐足的高質量稻米和便捷的交通,發運到雲南昆明的水稻專列,7天就能到達。如今工廠年加工水稻18萬噸,每年用工在50人左右,效益看好。

  2017年通過招商引資落戶到前進農場有限公司的九州方圓生物質新材料有限公司,看重的也是這裡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公司技術工人以本地人為主。前進農場有限公司董事長姜雲濤說,這裡大型超市、餐飲行業等效益都不錯。如今農場裡個體工商戶達到1700多戶,是周邊個別縣的三倍。

  從七臺河應聘到前進農場有限公司國新能源電力工作的李家興說,看到這裡用生物質發電,覺得有前景,待遇也不錯,就和三位同事一起應聘到這裡來了。

  十年來,建三江墾區共引進企業199家,到2020年,轄區內規上工業企業45戶,用工人數2381人,資產總計52億元,工業總產值67億元,利潤總額2.2億元。

  宜業,『大國工匠』出自這裡

  近年來,建三江管委會加強經濟領域乾部、人纔選拔配備,招纔引智,夯實管委會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人纔和智力基礎,為昇建農高區添磚加瓦。

  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就到創業農場有限公司工作的魏淑鳳說,畢業就選擇這裡,主要是覺得有發展空間。『這些年,看著三江年年大變樣,頗有成就感。』成為技術骨乾的魏淑鳳還在這裡找到了愛人,正在孕育新生命。

  秋收已經過去,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主任李曉輝還在實驗室內和同事們進行土壤肥質研究。

  李曉輝2008年從東北農業大學碩士畢業後就到園區工作,這些年來,墾區的快速發展,讓李曉輝也迅速成長。『當時選擇北大荒就是認為北大荒代表著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我想把所學投入到生產實踐中。』李曉輝說,他們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測深施肥』在墾區推廣後,畝產增產8%左右,讓他覺得乾勁更足了。

  被評為全國『綠色生態工匠』的金立軍是建三江人,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後,他就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從一名檢測土壤成分的化驗員做起,跑遍農場的每一塊土地。『我深愛這片土地,我會繼續為這片土地努力下去。』金立軍堅定地說。1995年出生的李光旭是北大荒第三代,回到養育自己長大的家鄉工作,李光旭很驕傲。

  10年來,建三江墾區引進大學生、技術人纔數量3100人,培養農業技術能手、大國工匠、勞動模范等,獲總局以上獎勵人數28人。

  宜留,舉家遷移進新城

  建三江農墾雙盛米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士國,1995年從綏化到建三江農場工作。『那個時候,在田間地頭作業的都是小四輪子,機械化種植水平不高。』吳士國說,初到建三江時,這裡的人不會種水稻,種的玉米十年九澇。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就開始以稻治澇,逐見成效。隨著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如今40畝的大格田成為建三江墾區特色,大機械可自由作業,不僅提高產量,稻米質量也越來越好。

  2009年吳士國開始種植糯稻,效益不錯。如今創業農場有限公司種植42萬畝質量上佳的糯稻,有了水稻加工廠的吳士國,2016年又辦了酒廠。

  在吳士國的酒廠裡,顆粒飽滿潔白的糯稻,經過清洗、發酵等一道道工序,釀成醇香四溢的黃酒。如今酒廠裡存了上百缸飄香的黃酒。『等酒再沈沈就開始銷售。』如今,吳士國的家人都搬到建三江來了,這兩年,還有綏化的親屬來投奔呢。

  在創業農場有限公司工作的任彩鳳是一位8歲男孩的媽媽,還馬上迎來第二個寶寶,他們家在這裡有房有車,兒子周末還可以到特長班學習,生活很幸福。2010年任彩鳳從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畢業,父親堅持讓她去建三江。『父親說我學農,就去建三江,那裡是龍江大農業的根基。』如今任彩鳳十分自豪聽從父親的決定。過些日子,任彩鳳就要在建三江人民醫院生產,『這是三甲醫院,醫療水平蠻不錯的。』任彩鳳說。

  自然稟賦和人們的努力耕耘,讓建三江這片神奇的土地越來越富庶。近年來,建三江又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和醫療學校的提檔昇級,增加百姓的幸福感。目前,建三江已有3.8萬戶10.5萬人搬進新城,城鎮化率由42%猛增到97%,全局住宅樓房化率已達到83%。群眾性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初步構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在普及高中、實現集中辦學的基礎上,建設公辦幼兒園18所,適齡幼兒入園率達到85%,建三江管理局教育已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已經建成。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