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號晚,在哈爾濱市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哈爾濱市第六醫院傳來好消息,有一例哈爾濱市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治愈出院。從疫情發生以來,哈爾濱市第六醫院一直是這場抗疫戰爭的最前線,自從兩年前疫情發生後,這裡就停止了對外接診,只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這裡因為傳染風險很高,所以連醫院外面的大門都不允許輕易靠近。近日,記者來到這裡,近距離采訪了在醫院隔離病區正在對新冠病人進行救治的醫護人員。

早上7點,哈爾濱市第六醫院院感督導員樊雪梅已經換好隔離服,准備進入隔離區開始工作。作為院感督導員,她會在同事們進入隔離區前,為他們檢查隔離服是否做好封閉。

哈爾濱市第六醫院院感督導員樊雪梅:我52歲,工作了35年,我在這裡做院感督導員也兩年多了。我的工作就是嚴抓感控,保護的是大家的安全,保護的是集體的安全。
作為抗擊疫情的最前沿,這裡的工作在外人眼裡既神秘又危險,他們離病人到底有多近?會不會被感染?

哈爾濱市第六醫院院長王靜偉:黃柵欄之內的我們叫隔離區,我們在這個樓裡隔離的患者和醫護人員,他們所有的工作,所有的流程都要在那個區域裡進行。我們在外圍工作的人在這個區域,保證兩個區域絕對不交叉。

收治患者的隔離治療區因為傳染風險極高,所以堅決禁止外人進入。隔離區裡的護士王思文當起了我們的解說員,為我們詳細說明他們的工作過程。

哈爾濱市第六醫院隔離區護士王思文:(咱們這一層一共有多少個病房?)14個病房,(現在是滿的嗎?)現在是幾乎滿床。
上午九點半,病區傳來消息,一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需要進行CT檢查。由於這位患者入院前已經臥床三年,生活不能自理,所以需要四五個女護士近距離把他抬上抬下。此時,感染的風險就在他們幾個中間。
哈爾濱第六醫院目前收治了本輪疫情的35名新冠肺炎患者。王靜偉院長說,這兩年他們醫院始終承擔著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收治任務,平時沒有本土病例時,他們要負責收治境外輸入的新冠肺炎病例。所以這裡的醫護人員要連續工作14天,隔離14天,周而復始。

夜深了,哈市第六醫院的燈還依然亮著,這些衝鋒在抗疫前線的英雄們,正在與時間賽跑,一刻也不敢懈怠。
工作14天,隔離14天,為了這場戰疫,醫護人員付出了太多太多。24小時的采訪,記者的淚水流了一次又一次。
58歲的李曉東醫生,從去年到現在,他無數次進入隔離區工作,老父親摔傷,他在隔離區;老父親腦出血,他還在隔離區;老父親去世,他依然在隔離區。

哈爾濱市第六醫院三病區主任哈爾濱市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李曉東:『本身自己是一名黨員,還是一名醫生,作為傳染科醫生,在國家需要你的時候,你也不應該往下撤。』
在這兩年中,因為疫情變化臨時增加工作是常有的事。一位護士曾經哭著問樊雪梅,她還能回家嗎?

哈爾濱市第六醫院院感督導員樊雪梅:『我告訴她你放心,我帶你回家,我一定早日帶你回家。只要患者平安了,疫情消退了,咱們一起回家。』

幫我們拍攝畫面的護士王思文,她的家和醫院僅一道之隔,但她已經很久沒有見過5歲的女兒了。

一位護士的丈夫在朋友圈發了一段視頻,孩子在對著空氣喊媽媽……
在這裡,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是媽媽、是爸爸、是兒子、是女兒。他們說,自己不是英雄,這只是他們的工作。這世上沒有天生的英雄,有的是一個個平凡人,在逆境中站出來,擋在其他人面前。
記者手記: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采訪,因為不能和被采訪人促膝長談,連手都沒有握上;更是一次刻骨銘心的采訪,大多數畫面來自遠程連線,可依然能看到她們堅毅的目光,他們含淚的講述一次又一次讓我淚流滿面。
已經忘記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心目中醫護人員的形象漸漸變成了穿著防護服的『大白』。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我們必須同時間賽跑、與疫情較量,一刻也不能懈怠!中華民族是從艱難困苦中走過來的。面對這一次艱難的考驗,我們同樣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走過去。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我們一定能奪取這場沒有硝煙戰斗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