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的一周時間裡,她為居民解決了300多個問題。六天六夜沒怎麼睡覺的她,眼裡布滿血絲,卻沒有絲毫抱怨,還一再說:『心疼同事們,他們太辛苦了!』

『李華,我家孩子小,去集中隔離執行什麼政策呀?能帶著孩子一起住嗎?』
『李書記,我們卡口有個居民要去旁邊小區照顧老人,證明怎麼開呀?』
『李姨,我媽媽被隔離了,我自己在家,不會做飯,泡面吃夠了,能幫我買幾包螺螄粉嗎?』
『李書記,我是龍泉文苑的居民,在網上訂的菜咋還沒送到呢?』
電話一個接一個打進來,李華耐心接聽,對政策不理解的她就耐心講政策,溫聲細語做說服工作。有居民遇到困難需要幫助和溝通的,她就想辦法給解決。電話解決不了的問題,她就立刻趕到現場去協調。李華的手機電池,充滿電半天都用不上就又沒電了,她乾脆就把手機直接插著充電線、充電寶用。李華說:『我的電話號碼已經公布到居民群裡,一定得隨時都開機,保證居民遇到困難能找到我。』

李華是綏芬河市阜寧鎮阜華社區黨支部書記。阜華社區地處城鄉結合部,轄區5個小區內有62棟樓238個單元,還有1個平房區的52戶居民,人員成分復雜、管控難度較大。
疫情發生後,李華所在的阜華社區先後有龍泉文苑、迎澤麗都三期9號樓等小區內樓宇被調整為中風險,小區居民的吃喝用度等物資配送供應、隔離居民轉運,還有家裡跑水、下水道堵了、藥買不到了,這些事情全都集中到社區,壓在了李華和同事們的肩上。從1月25至今,李華通過個人溝通,解決了居民遇到的難題至少300多個。她要給單獨在家的孩子送吃的,把孩子的情況反饋給正在集中隔離的孩子媽媽;要幫不在家的居民喂貓;要為孩子不在身邊的老人送生活用品;要隨時掌握防控政策,溝通開具各類證明,幫助符合管控條件的子女回到父母身邊照顧老人;要耐心為不理解防疫政策的居民講政策;要為部分因居家不能出門心情煩躁的居民做心理疏導;要自己開車緊跟轉運車輛,好及時配合轉運工作人員核准信息……這些,還只是李華每天工作的一部分。
李華所在的阜華社區,就她有車,每天從早到晚,接送同事、運送物資、隔離轉運,她的人和車,就在轄區各個小區內跑,基本上不到3天就能燒光一箱油。2月3日核酸檢測,李華早晨5點多就到了采樣卡口,她和同事一起,把采樣點衛生收拾好,暖氣打開,好讓采樣醫護人員到現場時,能在熱乎乎的采樣棚裡工作。前一天李華整晚工作,凌晨3點多到家,在家就呆了兩個多小時,中間給自己洗了頭發。李華10天沒洗頭了,忙起來飯顧不上吃、臉顧不上洗。自小年那天起,她就一直吃住在社區、在車裡,除夕晚上回一趟家,進門時,電視裡春節的鍾聲剛剛響過。
2月3日中午12點多,核酸檢測結束,李華和同事收拾好各個采樣點的物品,回到社區已經下午1點多了,想起早晨迎澤麗都21號樓低保戶國大爺的新春禮包還沒送,老人已經給她打了幾次電話催問,趁著中午的空檔,李華趕快給老人把禮包送到家,囑咐老人不要出門,有什麼需要聯系社區。走到小區門口,她又想起出入證件調整的事,進到值班室,和值守的物業人員、志願者仔細介紹了哪些證件有效,如何做好登記等細節。回到社區,還沒走到辦公桌前,對面的志願者接到居民電話解答不了向她求助,李華接過電話,安撫了情緒激動的居民,剛坐下,手機又震動起來。哪個小區、什麼管控政策,各種突發情況如何快速處置,好像全都刻在李華的腦子裡一樣,她能隨時耐心、快速、准確地回答。
提到剛讀高中的孩子時,李華臉上寫滿了歉意。她說,自己在社區忙,愛人在水務部門負責搶修等工作,也忙。16歲的兒子就天天自己在家,每天的主食基本都是方便面。兒子知道她忙,有一次打電話小心翼翼地問:方便面能換個口味嗎?紅燒的實在吃不下去了。她還『訓』了兒子一頓,嫌兒子事兒多。擔心忙起來顧不上孩子,李華剛剛給兒子在家備了5箱方便面。為這事,除夕晚上李華回家,兒子還誇了她:『媽媽最好,給我准備了三個口味的方便面。』
李華說,自己所做的這些事,都是身為社區工作者應該做的。去鎮裡開會,領導見到李華說,『你們看,李華的眼睛看人都發直了,快點開完散會』。那時候李華已經6天6夜沒怎麼睡覺了。李華能很平靜地講自己繁忙的工作,講兒子有多懂事。講到有一個年輕的女同事,6天裡不分白天黑夜用電腦統計數字,電腦前坐的時間太久,惡心難受,每天都要去吐幾次,回來接著工作時,李華的眼圈紅了:『一線社區工作者實在是太辛苦了,真是心疼大家。』李華說的時候,並沒帶自己。實際上,大家都看到了,在等待采訪的短短幾分鍾裡,她就坐在椅子上睡著了;還看到她在零下20多度的小區外面為居民配送蔬菜時手凍得通紅,眼睛滿是血絲;還知道她即使每天開車,忙的時候每天也要走三四萬步,腳掌全都是水泡,襪子上全都是血。一周的時間,水泡變成了薄繭。
李華的身體不好,因為疫情,一直沒能去好好檢查治療,她只能邊吃藥邊工作,對自己的身體情況,李華不願意多說,她說,等疫情過去了,她一定盡快去檢查治療,把自己的身體養得棒棒的,回來更好地為居民們服務。(今日綏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