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搜 索
履職一年間|孫艷玲:用一針一線溫暖更多人
2022-02-27 12:52:00 來源:東北網-極光新聞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據極光新聞報道 春為歲首,又是一年『兩會』時。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孫艷玲攜希望和夢想再次出發。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孫艷玲。

  回顧過去一年的履職活動,孫艷玲坦言:『這一年太忙了,日程安排得滿滿的。雖然「馬不停蹄」,卻腳踏實地,收獲滿滿。』作為人大代表,孫艷玲擔負著沈甸甸的責任:『我必須回到群眾中,傾聽百姓心聲,把他們的真實訴求帶到全國兩會的會場。』這一年,孫艷玲在履職路上忙碌而充實。

  去年全國兩會結束後,孫艷玲回到家鄉,第一時間向周圍群眾傳達了兩會精神。『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民法典出臺,我發現民法典讓更多的百姓學會用法律「講話」,學會用法律解決了很多生活的「痛點」問題。』孫艷玲說,這一年來她看到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從以前的不懂法,到現在主動學習法律,遇到難題都會在第一時間尋求用法律渠道解決。

  作為滿繡傳承人,孫艷玲經常到全國各地走企業、進社區宣傳滿繡文化。她在牡丹江市成立『校外實踐體驗基地』,讓學生近距離體驗、感受『非遺』魅力,激發年輕一代保護、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她打破了傳統刺繡『傳裡不傳外』的模式,舉辦渤海靺鞨繡刺繡技藝培訓班,讓黑龍江省各地城鎮下崗女工、低收入人群及農村留守婦女學會就業創業的手藝,培養了萬餘名滿繡繡娘,帶領他們脫貧致富。孫艷玲還創造了幾千個就業崗位,形成了一支產業大軍,以滿族刺繡渤海靺鞨繡為代表的國家級非遺文化產業蒸蒸日上,為非遺事業注入了新動力。

孫艷玲帶領青少年近距離體驗、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激發廣大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就在兩個月前,孫艷玲還獲得了一項國家級榮譽證書——《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全國評選出53人,這證書的背後是我用二十多年走過的風雨和坎坷,這也將成為我的賽道,為更高的目標奮斗。』孫艷麗說。

  一年來,孫艷玲帶領她的『繡娘』們,一起想、一起乾、一起闖,在大量紮實調研的基礎上,她了解到人民群眾想什麼、懮什麼、盼什麼。把他們最關心、最迫切的願望呼聲在『兩會』上反映出來。

  作為來自黑龍江省的全國人大代表,她的肩上始終擔負著非遺傳承的重要使命。

  為了更好的弘揚本土文化,讓非遺有效傳承,孫艷玲把目光投到人纔建設中。『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人纔發揮出的巨大作用日漸凸顯出來。做好人纔管理,建設一支強大的人纔隊伍是最重要的問題。』在過去的一年,孫艷玲發現一些不足:一味追求高學歷、一些特殊技能的特殊人纔無法被納入到人纔體系當中、吸納人纔計劃沒有長效機制等。

  為此,孫艷玲建議,建立人纔評定制度,職稱申報制度化,對非遺傳承人、民間工匠等特殊技能人纔,應根據專業領域和專業技能水平,納入國家人纔管理體系,給出明確的人纔評定標准。

  孫艷玲說,非遺傳承人和民間工匠大多文化程度低,沒有高學歷,在技能人纔評定中,應充分考慮這一因素,按照這些特殊技能人纔的專業技能水平科學劃分門類和層級,改變特殊技能人纔在技能人纔評定中處於的尷尬地位。

  同時,孫艷玲把『非遺』與旅游產業結合,提出了旅游與地域文化有機融合,培育和開發一批具有濃厚鄉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在重點旅游景區,將當地獨具特色的文化項目、非遺項目植入到景區內,多元素組合,打造成優質的個性化旅游產品;引進經濟價值高,變現能力強的非遺文創產品或與非遺企業合作開發具有鮮明地方旅游代表性旅游紀念品;采取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引入非遺項目,對引入非遺項目的景區,在稅收方面給予減免的優惠政策。有效解決旅游同質化的問題。

  『代表人民的利益,不辜負黨和人民對自己的信任。』是孫艷玲時常掛在嘴邊的話語,更是一以貫之地實在行動。『作為人大代表,我們能夠最直接聽到老百姓的聲音。傾聽民聲、傳遞民聲,讓老百姓的需求有回應,這是我最大的使命,也是我將一直堅持的事。』孫艷玲說。

責任編輯:王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