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端穩『中國飯碗』種好『龍江糧食』
2022-03-05 08:04:4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周靜 宋晨曦 劉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北大荒集團嫩江農場有限公司紅高粱喜獲豐收。

建三江萬畝大地號。由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提供

  

  黑龍江日報3月5日訊 春歸龍江,廣袤的寒地黑土又開始『熱』起來,全省各地備春耕漸進高潮,糧食安全保衛戰再次打響。

  1573.5億斤!2021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再創新高,比上一年增加65.34億斤,佔全國增量的24.47%,連續12年位居全國第一。

  同時,作為中國『大糧倉』,黑龍江省源源不斷地向外輸出優質糧,糧食調出總量屢創新高,全國人民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端穩端牢『中國飯碗』 農業大省責無旁貸

  民以食為天,糧食關系國家安危、人民幸福。

  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調研。在北大荒精准農業農機中心一樓展示大廳,總書記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道:『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總書記親切叮嚀: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保證『中國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為『中國飯碗』提供最堅實保障,是黑龍江的神聖職責和重大使命。

  『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大省,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政治任務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按照今年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全省將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強黑土地保護,建設高標准農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生產組織形式創新,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著力鞏固提昇糧食綜合產能,始終當好黨和國家信得過、靠得住的全國人民「大糧倉」。今年全省糧食總產要穩定在1500億斤以上,到2025年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達到1600億斤以上。』全國人大代表王金會說。

  落實落靠『兩藏戰略』 穩步提昇供給能力

  五谷豐登,不僅來自風調雨順的大自然饋贈,更離不開以農業科技為支橕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昇。

  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業綜合機械化率、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到98%、100%和68.3%,多項指標位居全國首位。

  2020年末,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已達6775萬千瓦,其中,100馬力以上拖拉機達到7.5萬臺,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8%,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7.9個百分點,居全國第一,農機物聯網應用也居全國領先水平。加快中低產田改造,農田水利、育秧大棚建設。2020年,累計建設高標准農田8116.5萬畝,畝均增產糧食100斤左右,水稻智能催芽和大中棚高育苗基本實現全覆蓋。

  全國人大代表王守聰介紹,北大荒集團計劃立足國家戰略,把擴大大豆油料生產作為必須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務。實施新一輪高標准農田建設,統籌推進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體系,到2025年高標准農田面積達到3200萬畝。同時,聚焦核心科技,增強發展動力。牢牢把握耕地、種子兩個要害,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落地。堅持數字技術賦能現代農業,打造『農業生產承包、種植訂單、金融貸款、保險、農業投入品集團化運營、農機撮合(農機與航化)、培訓教育』七大核心業務板塊推廣落地。

  『從開墾初期年產糧0.048億斤到1979年的年產糧50億斤,用了32年;從50億斤到1995年的100億斤,用了16年;從100億斤到2005年的200億斤,用了10年;2009年,突破300億斤;2011年,突破400億斤。』王守聰代表說,2021年,北大荒集團糧食總產突破460億斤,增產30億斤,把糧食總產提昇到歷史新高。

  種好種精『中國糧食』 堅決築牢糧安基礎

  『當前,受新冠疫情、自然災害等不利因素的疊加影響,全球糧食減產或供應鏈斷裂的風險逐步加大。從第三次國土調查結果來看,全國耕地在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間減少了1.13億畝,耕地面積減少趨勢明顯。未來隨著人口的增長,特別是人們食品消費昇級,我國糧食需求還會呈剛性增長。』全國政協常委趙雨森在自己的提案中這樣寫道。

  『我們要狠抓糧食生產不放松,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堅決築牢糧食安全基礎,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從容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王金會代表建議。

  王守聰代表認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需加大力度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采取政策引導、能人帶動、政策驅動等措施,堅持自願聯合、自主興辦的原則,鼓勵和引導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組建,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加快構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為骨乾,以農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為紐帶,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數字農機服務平臺和智能農機產業發展標准體系建設。打造要素集聚、機制高效、體系完整的『數字農機服務平臺』,全面開展智能農機制造與應用標准體系建設,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支橕;加快培育綠色低碳農業發展。打破原有的農業發展模式,創新智慧型低碳農業新模式,集成碳固定、碳減排技術,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以數字創新賦能農業低碳發展,從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出發,構建適合不同區域、不同生產結構的若乾低碳農業模式,推進農業經濟的生態系統進行良性的循環,從而達到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過程。

  陽春三月,萬物復蘇。希望的田野上,勤勞的龍江兒女忙著修理農機,忙著采購農資,忙著清理育秧大棚……忙碌的身影連成了一幅奮斗的早春圖,遠遠的背景,便是『十九連豐』那愈來愈清晰的輪廓!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