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大慶傳統非遺走出數字化『新路』
2022-03-11 14:23:16 來源:東北網-大慶日報  作者:戴小民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3月11日訊 『醒木一方口一張,演繹古今說端詳,段段出彩生風雲,句句揪心入愁腸……』如今,只要打開肇州縣非遺中心官方抖音和快手賬號,就可以隨時收聽用評書播講的省級非遺項目——『青馬湖傳說』。

  『青馬湖傳說』是在肇州流傳的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於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大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命題早已轉變為『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說好非遺故事,如何創新『活化』非遺,讓非遺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

  國家級非遺項目『楊小班鼓吹樂棚』在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城市1對1》節目中展演。劉嘯 攝

  省級非遺項目『王氏刺繡』。劉志磊 攝

  『肇州縣有各級保護項目18項,用評書傳承非遺項目在大慶市乃至全省皆屬首創。』肇州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矯會介紹說,為進一步挖掘青馬湖文化底蘊,傳承歷史文化,青馬湖文化研究會於2007年成立後便開始進行相關研究,深入挖掘並搜集整理傳說故事、傳奇故事、抗日軼事等記錄文字26萬餘字,形成評書聯播『青馬湖傳說』的藍本,分『由來』『傳說』『斷案』『傳說故事』和『抗日故事』五大部分共58回分解播講,在縣非遺保護中心的抖音、快手公眾號同步發行,也會不定期在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與縣作家協會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目前主推的是『楊小班鼓吹樂棚』和『青馬湖傳說』。

  近日,記者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大慶市現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97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37項,市級57項。肇州、肇源、杜爾伯特、林甸四縣以及薩爾圖、讓胡路、龍鳳、大同四區均已建立了縣(區)級非遺名錄體系,實現了分級保護。

  為讓傳統文化在當下煥彩,在保護傳統技藝的同時,大慶市不斷拓寬非遺傳播渠道:一是探索非遺傳播新路徑。去年10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完成了非遺項目『蒙古族四胡音樂』『老街基白酒傳統釀造工藝』基礎素材的拍攝,目前正在進行後期的剪輯工作。二是結合建黨百年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非遺保護與慶祝建黨百年活動充分結合,開展了『百年風雨路·薪火永相傳』——非遺剪紙類作品線上展覽活動、『百年恰芳華雅韻奏華章』活動、『百年風華·紅色征程』——大慶市林甸縣『百人百詩詞百幅剪紙作品』慶祝黨的百年華誕線上展覽活動等,各項活動通過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等媒介的傳播,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是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形式,對大慶市非遺項目進行宣傳展覽。其中,線上推出了『匠心·傳承』——大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圖片展;線下開展了『傳承人進課堂』『非遺購物節』,以此營造非遺保護濃厚的社會氛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隨著人們對非遺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入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非遺傳播渠道日益多元化、數字化。因為只有在數字化後,非遺相關內容纔可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而實現網絡傳播。

  下一步,大慶市將以數字技術為翼,即運用現代數字技術將來自傳統的非遺予以活態展現,為受眾營造身臨其境之感,讓非遺能夠『聽得見』『帶得走』『學得來』,使之觸手可及。

責任編輯: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