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日訊 4月1日下午,家住梅裡斯達斡爾族區愛民社區的居民邱玉山老人步行至區嘉華超市購買水果。今年已有88歲高齡的他,腳步輕快,與人溝通也沒有絲毫障礙,這類日常的家庭物資采買,平時他都是自己完成。
『您好啊大爺,請掃碼。』
『小姑娘,我這手機掃不了,你看區裡給我發的這張卡,你能不能掃我?』
『沒問題大爺,您拿好,我掃一下。好咧,顯示您是綠碼,您請進。』
在各類公共場所嚴格執行『防疫四寶』的當下,一般消費者進門前都要掃一掃『健康碼』和『大數據行程碼』,待商家確認綠碼後再行進入。而像邱老這樣使用非智能手機的人,則要攜帶身份證,在進行姓名、居住地、聯系方式、進店時間等一系列的信息登記後,纔會被予以放行。盡管程序繁瑣、耽誤時間,但為疫情防控守護廣大人民群眾安全,卻也不得不為之。
『我們很多老年人都沒有智能手機,讓我們掃碼也掃不了,都是在門口現場登記,尤其冬天要是排隊登記的人一多,還挺凍人。有了這張卡片就方便太多了,去哪都是人家掃我,掃完當時就顯示我是綠碼,然後就能正常進門。』邱老在通過『反向掃碼』流程後,樂呵呵地就進入了超市。
與邱老的情況類似,都是六十多歲的王文斌、姜麗娟夫婦二人,在同一時間去梅區俊泰醫藥購買口罩時,也是被這樣簡單的『反掃』一次後,很快就采買到了所需物品。王文斌說,兒子此前就給他買了智能手機,但卻不會使用,所以連數據流量都沒有開通,就更別提日常的進店掃碼。而收到政府給發下的個人碼卡片後,感覺特別方便,無論藥店、超市還是飯店等場所都能使用。隨後,藥店工作人員楊女士指著桌面上被寫滿了幾十頁登記信息的《齊齊哈爾市藥品經營企業疫情防控無智能手機人員登記本》表示,平時對無法掃碼的人員她都要如此進行逐項登記,現在由她們對來店人群進行掃碼,方便快捷,不止是老人們方便了,周邊所有商戶也都減輕了很大壓力,希望盡快普及。
疫情防控不僅關乎每一個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還是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考量。區政法委工作人員徐可介紹,在由政法委負責的區域核酸檢測過程中,他們發現無智能機群體在核酸檢測手工登記時存在接觸風險和效率不高的問題,遂與市移動公司進行專題研究,提出對無智能機人員實行『反向掃碼』的操作設想,通過研發測試,現已投入實際應用,此種方式在全省當屬首創。
徐可在介紹『反向掃碼』的實現形式和效果時這樣描述,當地通過與市公安局防疫大數據中心對接,一方面根據姓名、住址、聯系電話和身份證號等信息給無智能機人員生成二維碼,並制卡發放到該類群體手中。另一方面則研發掃碼程序,安裝到核酸采樣的醫務人員手機中。當無智能機人員到采樣點進行核酸采集時,只需出示個人二維碼,由醫務人員打開其手機上的掃碼程序進行掃碼,即在醫務人員手機上顯示與持智能機人員正常掃碼同樣的信息界面,並上傳公安大數據中心。此做法相比正常掃碼還要減少兩個操作環節,在極大地方便無智能機人員進行核酸采樣的同時,還避免了接觸風險,更大大提高了核酸采集工作效率。而將其同步應用到各單位及公共場所執行『防疫四寶』工作中,由值守人員對持卡人掃碼,再根據手機上顯示的狀態(對應『防疫四寶』掃碼的綠、黃、紅三種顏色)來確定准入或是禁入,且數據實時傳送到公安大數據中心,記錄此人經過該場所,此舉在方便群眾出行的同時,也能進一步提高流調排查的精准度。通過一碼兩用,全面提昇當地疫情防控的精准和各項工作實效。
對於徐可的這番說辭,記者隨後在日采集量為600至1000人之間,區域核酸檢測時日采集量超2000人的梅區人民醫院核酸檢測點也聽到了認可以及推崇的聲音。醫院總護士長徐鳳華表示,普通人的核酸采集大致30秒即可完成,但無智能手機老年人需要掃身份證或錄入身份信息,還需要核對信息防止文字識別錯誤,時間一般就要延長3倍。應用『反向掃碼』,在方便醫護人員的同時,也確實將采集速度提高了不少。
『通過創新運用數字技術手段,讓我們區整體的疫情防控工作實現了提檔昇級,在服務民生、方便百姓的同時,也讓我們的防疫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徐可表示,目前當地已制發60周歲以上6000人的二維碼卡片,其餘7900人的學生群體以及1200人的補充人員卡片也將於4月上旬全部發放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