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日訊(記者 霍梟涵 劉嘉)作為東北亞地區候鳥遷徙最重要的通道和繁殖地,黑龍江省高度重視野生鳥類保護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舉措,成效顯著。
據黑龍江省林草局統計,全省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331處,總面積915.6萬公頃(含位於吉林省境內16萬公頃),其中,國家公園1處、自然保護區134處、自然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196處。
在這些自然保護區內,豐富的森林、草原、濕地和物種資源,給野生禽類生存繁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位於伊春市五營鎮境內的黑龍江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存著小興安嶺目前僅存面積最大、生態系統最完整原始紅松林,是野生動植物優良的棲息地。



該保護區管理局宣教中心主任張春萍向記者介紹,保護區目前鳥類分布資源共有220種,其中鶲科種數最多,有37種,雀科32種,鷹科16種,鴨科15種。晚春時期是一年中見到鳥類種類最多的季節,在山間溪流、河流及其沿岸的沼澤濕地中,常見的有斑嘴鴨、綠頭鴨、綠翅鴨、鴛鴦、普通秋沙鴨等。
近年來,保護區開展了依法打擊亂捕、濫獵、濫食鳥類等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對候鳥遷飛通道、遷飛停歇地、繁殖地等主要分布區和集群活動區域劃定保護責任區,強化對候鳥等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巡護值守,及時發現和清除非法獵捕工具和設施,嚴防投毒、布設鳥網等亂捕濫獵候鳥等破壞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違法犯罪活動的發生。
黑龍江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小興安嶺山脈北麓的大沾河上游,是世界珍稀鶴類、國家I級保護鳥類——白頭鶴的重要繁殖地以及東北亞水禽遷徙、停歇的主要通道。




該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谷彥昌說,通過多年的保護,保護區野生鳥類種群數量明顯提高,尤其是白頭鶴的種群數量由最初的十幾只增加到到現在的160只左右,新增了黑鸛、縱紋腹小鴞、鷹鴞、紅交嘴雀等4種鳥類。
為保護鳥類資源,保護區加大執法巡查力度,加密巡護頻次,嚴防鳥網、鳥夾、撒藥等捕殺鳥類現象發生。保護區在主要路口或顯著位置設立警示牌、宣傳牌,對白頭鶴等珍稀瀕危鳥類的重要繁殖區域、重要時段實行封山管理,減少人為活動對鳥類繁殖棲息地的乾擾。在鶴類等鳥類遷徙季節,尤其是春季遷來時,定時定點進行投飼補給,以解決食物短缺問題。
谷彥昌告訴記者,下一步,保護區將利用遠程監控、紅外相機、無人機等監測手段進行科研監測,減少人類行為對野生鳥棲息、繁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