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龍江省創意設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22—2030年)》出臺,其中提到,加快賦能重點領域,以魚皮畫、麥秸畫、剪紙、烏魚繡、靺鞨繡、樺樹皮畫等非遺產品為重點,提昇創意設計水平,提高產業化配套能力,打造新文創產品品牌。
讓非遺資源『潮』起來、火起來,成為龍江創意產業的又一發力點。惟妙惟肖的魚皮畫,多彩多姿的剪紙,精良制作的蛋雕,充滿民族風的靺鞨秀……這些充滿龍江特色的非遺珍寶你都了解嗎?小編帶你了解這些黑龍江的非遺寶藏!
魚皮畫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赫哲』是滿語,大意是指『東方的人們』。他們跟其他少數民族一樣,在悠久的歷史進化過程中,經過不斷的總結和提昇也存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藝術財富,魚皮剪畫,便是其中的一種。用魚皮剪刻成各種花紋和圖案,經染色等藝術加工後粘貼或緝縫到衣服、器物以及薩滿神服、神具上,是赫哲族及其先民的特色文化。
它們只是廣義的藝術品,生存和生活藝術的藝術品。而與其有著密切傳承和借鑒關系的魚皮鏤刻和魚皮剪貼畫,纔是非廣義的純粹藝術范疇的藝術品,它們過去曾經,今天仍在,今後必將更加散發出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
麥秸畫
作為中國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麥秸畫始於隋唐時代的宮廷。它和剪紙、布貼一樣是一種剪貼藝術。
麥秸畫是民間純手工技藝,以北大荒黑土地上天然的麥稈為原料,充分利用蘆葦和麥稈的自然光澤和材質,采用獨創的刮、扦、劃、劈、切、剪、鏤、刻、拼、鑲等方法及勾線、集絲、聚點、拉毛、鏤花、重疊、交叉、拼貼、鑲嵌、襯墊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內容涉獵風景、人物、動物、花鳥蟲魚、亭臺樓閣等,作品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具有永不褪色、百年不變形的特點。
黑龍江省麥稈剪貼技藝以精湛的技藝、獨特的風格及鮮明的地域特色,作為我國東北地區移民文化的傑出代表和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剪紙
在黑龍江說到剪紙,一定要想到兩個地方:方正和海倫!
方正剪紙是當地多民族民間剪紙與中原漢民族剪紙在方正黑土地上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產物,其中滿族剪紙最具代表性。
隨著時代的變遷,滿族人的文化從形式上逐漸退出方正縣地域文化的主流,滿族民間剪紙歷史留存的資料甚少。但是滿族民間文化中簡潔、明快、粗獷、熱烈和親自然、近生活的性格特征,卻牢牢地浸潤著方正這塊黑土地,與江河山川融為一體,成為方正地域文化的主要精神內涵,這也是非物質文化的魅力所在。
海倫剪紙是黑龍江剪紙中最具地域性的代表作品之一,因清代皇家圍場的人文歷史環境而形成了剛柔並濟、粗中見細的黑土剪紙文化。在繼承民間剪紙的掏剪、疊剪、對剪、鏤剪和旋剪等傳統手法上,輔以版畫、工筆畫以及漢代畫像磚與藍印花布等藝術處理手段,具有題材民俗性、造型隨意性和手法多樣性等藝術特征。其滿族婚俗系列、民族風情系列、京劇臉譜系列等均為中國剪紙藝術的佼佼者。2020年12月,海倫剪紙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烏魚繡
北安烏魚繡是烏裕爾河流域融合滿、漢、鄂倫春等民族刺繡技法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刺繡流派,因繡工多集中在烏魚鎮(今北安長水河農場)得名。
烏魚繡兼有滿繡、索倫繡與蘇繡、魯繡特點,質朴細膩,凝重厚實。針法有平繡、打仔繡、盤金繡、雙面繡、雙面異色繡、雙面三異繡等多種,無論哪種針法,都以細密精致、紋樣清晰活潑為特點。
靺鞨秀
渤海靺鞨繡起源於距今1300年前,是靺鞨、女真、滿族刺繡的民間藝術,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從傳承到開發融入了東北獨特的山地文化,將現代攝影技術與傳統的東北三角針技術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傳遞出一種粗獷豪放的藝術特色。
渤海靺鞨繡,刺繡風格迥異,制作技藝特殊,獨特的藝術風格,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從民間到宮廷,之後又流傳於民間,不斷的創新與發展,推動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延續,為中國民間美術創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樺樹皮畫
樺樹皮畫是我國北方特有的一種工藝品,是黑龍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有著繁茂的樺樹林,過去生活在這裡的鄂溫克族、錫伯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都有過制作樺樹皮器具和工藝品的歷史,他們將自己的文化和歷史和對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這一件件樺樹皮工藝品中。
樺樹皮畫,是以白樺樹上剝落的樹皮為原料,經過藝人的精細加工制作而成。它以中國山水畫,界畫構圖,通過精細雕刻,產生了典雅、高浮雕效果的精美樹皮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