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航天英雄凱旋!哈工大與中國航天的故事上新!
2022-04-16 15:27:21 來源:東北網-極光新聞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北京時間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全部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良好。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實現了多個『首次』:首次與三艙組合體自主快速徑向交會對接、首次長期在軌停靠6個月、航天員王亞平成為首位進駐中國空間站和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首次具備天地結合多重保障的應急救援能力、首次實施繞地球5圈的快速返回……

△100秒回顧神舟十三號太空之旅

  『神十三』背後的哈工大力量

  2021年11月8日1時16分,經過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第一次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此次出艙活動中,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順利完成了機械臂懸掛裝置與轉接件的安裝任務,為後續雙機械臂組合作業任務打下紮實基礎。

航天員出艙

  本次安裝任務的機械臂懸掛裝置和部分轉接件由哈工大和中科院長光所聯合研制,機械臂轉接件能把長度10米的核心艙機械臂同長度5米的實驗艙機械臂組合起來,實現雙臂間電氣和信息的互聯互通。

  機械臂懸掛裝置帶有巧妙的抱爪結構,能夠根據指令自動捕獲、鎖緊或釋放轉接件,為轉接件艙外長期駐留提供保障。

機械臂操作演示

  在中國空間站建設過程中,從神舟十二號到神舟十三號,從天和核心艙到天舟貨運飛船,哈工大多項技術和成果有力支橕飛行任務。

  材料學院武高輝教授團隊采用自主知識產權的光學級鋁基碳化硅(SiC/Al)復合材料技術,突破了傳統反光鏡徑厚比的極限,保障了航天員出艙活動的順利進行。

  材料學院流體高壓成形技術研究所與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一院組成合作團隊,成功研制出整體結構復雜異形氧氣輸送管件,為保障航天員長時間出艙活動期間的生命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航天員佩戴艙外服反光鏡出艙

  材料學院王浪平教授團隊攻克了空間對接機構核心零件的表面強化難題,並研制了離子注入與沈積工業化裝備,為空間對接機構上50餘個核心零件的表面強化提供了設備條件。

  機電學院趙傑教授團隊研制的空間對接機構地面測試系列裝備,圓滿完成了空間對接機構研制各階段的地面測試,確保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中歷次空間對接任務的萬無一失。

空間站交會對接模擬圖

  航天學院齊乃明教授團隊研制的多維、高保真零重力裝調及試驗的系列裝備,圓滿完成了核心艙機械臂總體裝配和各階段的地面測試。

  航天學院龐寶君教授團隊開發的空間碎片撞擊在軌感知技術在天和核心艙得到成功應用,該技術可在艙體遭到空間碎片撞擊時,為航天員和地面控制人員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提供依據,保護航天員安全。

  航天員在天和核心艙做健康監測所使用的超聲設備來自深圳開立醫療的X5彩色超聲成像系統,航天學院沈毅教授團隊參與了該項目的設計與研制,取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

天和核心艙機械臂零重力裝配及試驗系統(央視《大國重器》報道)

  材料學院周玉院士創新群體王亞明教授課題組、苑世劍教授團隊和航天一院合作攻關,分別研制的火箭伺服系統耐磨動密封涂層輕量化蓄壓器殼體和整體五通件兩項技術成果,馮吉纔教授團隊張秉剛教授課題組協同航天六院研制的銅鋼電子束焊接技術,機電學院姜洪源教授團隊研制的金屬橡膠阻尼環等成果,成功應用在搭載天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為中國空間站和航天員持續輸送物資。

  化工與化學學院黃玉東教授團隊完成了神舟系列飛船12號逃逸系統發動機噴管擴散段關鍵技術的研制任務,為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2年是中國空間站建造的關鍵之年

後續將依次發射

天舟四號、神舟十四號、實驗艙Ⅰ

實驗艙Ⅱ、天舟五號、神舟十五號

等6艘航天器

神十四和神十五將同時停靠在空間站

實現6名航天員乘組在軌輪換

哈工大將勇擔航天第一校『尖兵』使命

持續助力中國航天

攜手同行,一起向未來!

責任編輯:王傲